【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10月12日,
地鐵發生一起女童腳踹母親的事件。
原來是女童媽媽搞錯終點站上錯了車,
下車後女童情緒失控,
不斷用腳踹媽媽,旁人勸阻無效,
女童還開始動手打人,
最後女童媽媽拉著女童上車離開,
才結束這場鬧劇。
事發過程被路人拍攝下來發佈到網路上,
網友看了紛紛留言表示覺得女童太誇張,
應是教育出了問題。
並有多人贊同,
如果小時候不好好教育孩子,
將來這孩子遲早會被社會教訓。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媽媽經
日常生活中對父母大打出手的人不多,
但不同程度的出言不遜、怨天尤人還是有的,
孩子對父母(和自己的出身)忿忿不平,
原也是一種自然的感情,
很小的孩子就會說出:我討厭媽媽。
這樣的感受是可以被成熟的父母平靜接納的,
但什麼是正確的行為,
是父母要悉心引導和培育的,
這個功課,要從幼小時做起,
從一次次示範,一次次交談,
從父母的身體力行、以身作則中開始。
很多父母忙著糾正孩子,
忘記教會孩子
接納自己的真實感受,
其實接納是第一位的功課,
學會接納的人,常常有平靜的內心,
而平靜中蘊含著真正的力量,
幫助孩子描述和覺察自己的情緒:
寶貝,你現在感到特別生氣,你感覺到很憤怒。
教育不是說教,不是懲罰,不是不當的獎勵,
不是無原則的退讓,
不是一次再一次的寵溺和縱容,
教育是喚起一個孩子的內在生命活力,
是讓一個孩子看到自己的潛力,
是激發一個孩子奮力去向自己要去的方向。
如何讓孩子擁有良知?
那就是小心翼翼地自幼呵護他們的良知,
你被尊重,也尊重他人——
你可以有不滿,可以生氣,
可以有自己瞬間的情緒,
可以有不同的慾望,
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和見解,
但你知道什麼是為人不能踩的紅線,
這當是家庭教育的最重要部分,
相信孩子擁有這樣的良知,
示範給你成人世界的自律、包容、
擔當、友愛,讓你看到這樣的良知!
小孩行為常受大人影響
輔仁大學兒童及家庭學系教授林惠雅表示,
孩子出現攻擊行為並非單一因素,
往往都是跟背後的「家庭因素」有極大關聯。
如果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爭執、
甚至大打出手的話,
那就會讓孩子在人格發育成長中,
容易對環境感到「不安」、「焦慮」,
甚至容易出現攻擊行為。
有些家長常會以為,孩子還那麼小,
就算在他面前吵架,他也聽不懂吧?
其實在幼兒約 12~24個月大時,
就懂得觀察和模仿身邊最親近的人的動作。
所以當小孩看到父母爭執、有情緒性語言,
甚至攻擊行為時,長期下來,
他們就會以為想要達到目的,這樣做是對的。
因此父母之間的相處、跟孩子的互動,
都是孩子性格養成中,非常關鍵的因素。
不及時矯正,長大後
容易只會用攻擊處理問題
小時候出現攻擊行為,
往往是因為內心不安、忌妒、
與他人爭搶、想引起注意等。
可以發現都與他人互動相關聯。
若是沒有在孩童階段及時矯正,
引導孩子正確的作法,
他們就會以為攻擊行為是有效的。
未來當他們與其他人互動,
就容易仰賴攻擊解決問題。
不僅影響了孩子的性格發展,
也影響了孩子的社交技巧,
和處理情緒的能力。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梁歆怡表示,
若長期處於威權強勢管控、攻擊環境下,
孩子無形中就會將這種行為模式儲存在腦中。
著名的波波玩偶實驗:
用看就會的攻擊行為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Bandura於 1961年
提出「觀察學習理論」,
他認為人不需要透過讚美或處罰,
僅需要在一旁「觀看」就能「學會」!
實驗的操作方式,
是讓孩子看一段成人對波波玩偶
(Bobo doll)展現攻擊行為的影片,
分別是:壓在地上扁、往上拋、揍臉部、踹飛,
接著,讓孩子和波波玩偶在一個小房間裡「獨處」,
實驗結果發現:
孩子最終會展現出他所觀看到
成人對待波波玩偶的攻擊方式,
模仿成人歐打波波玩偶的動作。
下圖第一排是成人,
第二排是小男孩,第三排是小女孩,
可見孩子學會了攻擊行為,
卻不知道這是攻擊行為,
他們不過只是學習大人的玩法。
父母應該要做孩子的榜樣,
並體諒孩子情緒
由於孩子都會把爸爸媽媽的互動
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因此平常父母相處時,
就要注意有沒有出現錯誤示範,
應該要以身作則,
給孩子樹立正確的與他人相處模式。
比如夫妻間,
或是家長與孩子間意見不合時,
採用理性溫和的態度溝通,
不用激烈言語刺激對方,
當然也不能動手動腳。
在溝通時,輔導孩子
準確地說出自己的情緒:
為什麼不開心、為什麼不喜歡,
然後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緒
有被好好理解、尊重,並一起找出解決辦法。
這樣孩子下次有情緒問題時,
就會知道用好好說出來,
代替鬧脾氣、動手動腳。
另外,
培養孩子同理心同樣重要。
小孩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照成什麼後果,
與其只是對著孩子大吼這樣不行、那樣不可以,
不如確實告訴孩子不能做的理由。
如果孩子推擠人,
就要告訴他被推擠的人會受傷、會痛,
孩子知道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做後,
自然就會有所收斂,也能對他人更有同理心。
推薦閱讀:
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LULU)
(圖/媽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