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當年,他反對和平醫院「封院」,被政府革職… 11年後還清白:當年的政策是錯的!

CMoney精選

CMoney精選

  • 2020-07-03 10:11
  • 更新:2020-08-18 10:42

SARS當年,他反對和平醫院「封院」,被政府革職… 11年後還清白:當年的政策是錯的!

 

【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03年 SARS盛行時,

和平醫院可能爆發大規模感染,

政府因而下令封院,

要求所有相關醫護人員、病患、

家屬回到院內集體隔離。

周經凱是當時唯一「抗命」接受回院隔離的醫生,

因為他知道世界衛生組織

(WHO)的建議是「居家隔離」,

而非在沒有完善配套措施下封院。

儘管周經凱將 WHO的建議提交給政府及媒體,

但當年的防疫措施,

卻是只想趕快把所有罹病者抓起來關在一起。

 

周經凱後來因為違背政府命令,

淪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醫生,

原本再一年就可退休,一夕之間,

名譽、退休金,全都消散…

儘管周經凱身敗名裂,

但夫妻仍緊緊牽住對方的手,

誓言一起克服生命中的困境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 /  毅傳媒

 

現年 72歲的周經凱

為前和平醫院消化外科主任,

2003年 SARS和平封院期間延遲返院,

遭北市府衛生局記 2大過免職、

罰款 24萬元、停業半年。

經過 6年訴訟未能平反,

周經凱於 2009年遠赴台東池上開業行醫,

2020年 3月退休,與妻子李宜殷搬回台北定居。

 

今年初,周經凱與妻子李宜殷決心退休,

頂讓了台東池上的診所,搬回台北大安區的故居。

拗不過再三請求,他們答應讓我們在搬家當天進屋拍攝。

總是以整潔專業形象示人,

夫妻倆終究不慣將一室雜亂公諸於眾,

態度顯得侷促,一再叮囑攝影記者勿拍到雜物。

雖有點不自在,李宜殷還是很高興,她一邊挪騰空間,

一邊招呼搬家師傅卸貨:

「竟然有這麼一天還能回來,

回到自己的家、跟兒子團圓。」

歷劫歸來,她欣喜又感慨:

「當初離開是很痛苦的。」

 

封院 抗命不歸

2003年 4月 24日,和平醫院突然封閉,

周經凱吃過午飯回院看見封鎖線,直接回家。

回家後,他上世界衛生組織(WHO)網站翻譯防疫資訊,

並傳真給市府及媒體。

依 WHO建議,院內已爆發群聚感染,

沒有發燒的醫護人員應居家隔離觀察,

避免交叉感染。

當年社會對瘟疫防治毫無概念,人心惶惶,

只想趕快把可能罹病者都抓起來關。

媒體痛批包含周經凱在內的抗命人員「落跑」罔顧天職,

市府揚言要拘提,理由是「醫護人員應回院照顧病患」。

周經凱在家撐了幾天,

5月 1日仍只得回和平醫院,封院至 5月 9日。

周經凱受訪時,

除了手上密密麻麻寫滿字的資料透露了慎重心情,

情緒並沒有明顯起伏:

「隔絕傳染病,一定要有獨立房間和衛浴,

才能夠防止進一步接觸,封院的時候,

和平醫院 400多床,單人病房只有 28間,

全部的醫務人員病患家屬有 1000多人,

全部關在這個地方,

等於是要犧牲這 1000多人來防治傳染病,

是很殘忍的。」

 

SARS當年,他反對和平醫院「封院」,被政府革職… 11年後還清白:當年的政策是錯的!

 

當年 SARS,台灣地區可能病例 664人、死亡 71人,

其中在和平感染者就有 150人、死亡 35人。

今年新冠肺炎,政府不再犯這樣的錯了,

「現在大家都在家裡自主隔離,

當時為什麼要把這麼多人

叫去醫院裡面隔離?

根本沒有必要,居家隔離就好了。」

 

時光倒轉,周經凱自認仍會做出一樣的選擇:

「我做這個選擇,問心無愧。

我們是要服從上級的命令沒錯,

但是命令對自己和大家都有危害,

判斷起來是不對的話,我覺得不應該聽從。」

即使是以卵擊石、螳臂擋車,

且付出慘痛代價,他並不後悔。

 

 

落難 遠走台東

SARS結束,周經凱被記 2大過免職。

在和平醫院服務 24年的他,

再一年就能退休,退休金全泡湯。

打官司要求復職、國賠,

6年間花了數百萬元,全部敗訴。

幸好公共危險罪沒成立,否則就要去坐牢了。

用盡所有司法救濟途徑,都未能獲得平反,

律師勸他們:「兩位打了一場美好的仗,

應該要去找工作了。」此時,

醫師朋友正好要頂讓台東池上的診所,

夫妻倆決定接手,遠走台東。

周經凱由消化系外科轉任家庭醫學科,

轉換領域壓力大,又因 SARS期間被媒體汙名化,

心理上難免有些陰影,

初期連藥袋上也不敢印上醫師姓名,

「很怕被鄙棄,真的不敢印。」

池上的生活條件也遠不如台北,

他們 11年間搬了 3處地點,

「馬桶、廚房都很破爛,

花十幾萬整修好,住沒幾年,

房東就來說他們自己要住了。」

李宜殷回想往事,仍瞬間哽咽:

「睡到半夜,我被大螞蟻咬醒,

想到天啊我都幾歲了,別的醫師娘都住豪宅,

我怎麼會跟先生落難到這樣的偏鄉?

忍不住就哭了。」

木訥寡言的周經凱不懂得送上擁抱,

也不曾說我愛你,但他總能正向思考,

試著安慰太太:

「我們沒有停止腳步,我們繼續在往前走,

不是就停在這裡,我們還在往前走。」

李宜殷被鼓舞了:

「我心情就安定下來,可以睡到天亮了。」

 

SARS當年,他反對和平醫院「封院」,被政府革職… 11年後還清白:當年的政策是錯的!

 

情深 患難與共

李宜殷就讀政大教育系時,

與台北醫學院醫學系學生周經凱相識,

兩人是彼此的初戀。

婚後為了照顧兩個兒子,

她辭去國中教師鐵飯碗,專心相夫教子。

醫師娘人生安穩無憂,李宜殷扮演了二十多年

「我為了家庭和樂,通常不跟他爭論」的賢妻良母,

年過半百遇上劫難,她振作精神挺身而出,

多次在媒體前為不擅言詞的丈夫慷慨陳詞,

控訴封院決策之失當與不義;

到台東後,又協助丈夫經營診所,

「他負責醫療,我做行政、

與藥商溝通、管理護士。

夫妻一起做事業,

彼此才更加認識對方。」

初期在台東行醫,

周經凱努力鑽研家庭醫學科各種專業,

一周開門看診 7天,早出晚歸,

精神體力透支,腹痛不止亦不理會。

最後盲腸炎轉變為腹膜炎,差點丟了性命,

康復後不久又罹患腸阻塞,李宜殷很為丈夫不捨:

「我半夜摸黑去診所拿止痛針,

他自己打,又送去馬偕急診,他痛得喔…。」

 

SARS當年,他反對和平醫院「封院」,被政府革職… 11年後還清白:當年的政策是錯的!

李宜殷至今仍替丈夫所受冤屈不平,想要爭取平反的機會。

她說:「我們怎麼樣詮釋接納人生,是一回事,

但對社會的責任又是一回事,很多封院受害者未必能像我們一樣重新站起來。」

 

周經凱微笑領受了太太的愛。

十多年來,他曾有鬱結不平的時刻,

但更多的時候,他努力接受現實,活在當下,

貢獻自己的醫療專業,扛起家庭責任。

「診所的工作要專心投入,

SARS的事像是很遠很久的的事了,

我是很少回想,再想它也沒有用。」

李宜殷雖內心猶有激憤,但也充滿感恩:

「在臺北已經走投無路,

台東有廣大的病患需要我們、接納敬重我們,

生活上的這些困難,其實都是小事。」

 

 

攜手 體驗成長

工作之餘,夫妻倆在台東散步、騎腳踏車,

或者安排小旅行,感情更加親密。

周經凱正面看待這一人生轉折:

「離開和平醫院到東部來開業,

有時候會很孤單,但自己可以獨當一面,

也是一件很有挑戰性的事。

重新經歷一段生活,有各種不一樣的體驗,

也拓展我們的見聞,

不能完全說把它看成負面了。」

李宜殷也得到了丈夫兒子們更多敬重。

「以前周醫師是一家之主,

後來兩個人變得比較平等,我就有發言權了。

如果是一言堂,一個人所知有限;

我對人事物的判斷,他願意採信,

就會多一個人的力量。」

她甚至學會理財,

「本來夫妻倆一個是教師、一個是醫師,

沒想到我辭職、他被革職,

退休金都沒了,總不能靠兒子養。」

 

今年爆發新冠肺炎,

政府的防疫措施有效而周延,

驗證了當年他們居家隔離的主張。

彷彿先烈般犧牲有了代價,又像某種平反,

帶來一種汙名被洗清的意義感,

周經凱的表情有一點欣慰:

「現在的社會比較幸福,

對新冠肺炎的預防,

政府都很明確、很有根據。

到哪裡要量體溫,不要集中在人多的地方,

或者勤洗手、戴口罩,一切井井有條…。」

年過七旬,二人卸下經濟與工作的重擔,

從台東回到台北整頓荒蕪已久的舊家,

發現這一鄰近生態公園的五樓老公寓好像天堂:

「離開了 11年,我不知道我的家原來是這麼好 ,

每天早晚聽到蟲鳴鳥叫,以前都沒有感覺呢。」

談得興起,

李宜殷絮絮地說了許多與丈夫之間相識相戀的往事,

老夫老妻少有感性對話,亦不識浪漫為何物,

但半生攜手與共,

李宜殷猶如少女般充滿清新甜蜜:

「跟他結婚覺得很幸福,下輩子還要嫁給他。」

 

 

本文由 毅傳媒 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Ann)
(圖、影片/ 毅傳媒 授權)

 

CMoney精選

CMoney精選

CMoney 自出版社、各大報章雜誌精選好文 網路上的各家觀點,通通網羅呈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