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時候明明就想好好溝通,
卻常常一言不合就吵架,
心態錯了,講出來的話
常常跟一開始想表達的差很多,
不僅讓對方聽了不舒服火氣大,
更可能使自己想討論的事情,
得不到結果,也壞了彼此的關係,
或許你可以試試看這樣說…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
(編按:本段對話中的黑體字表示家瑜所述,一般字表示永漢所述)
「妳不覺得小孩上學後一直感冒,
老師很有問題嗎?」
「老師一個人要管這麼多學生,
你能怎樣?」
「都這麼嚴重了,
為什麼妳還要幫他們合理化?」
「我沒有在幫他們合理化,
我反倒覺得是你愛怪東怪西的。」
「每次講話妳都站在別人那邊,
就是不支持我!」
「是你很情緒化,還怪別人?」
家瑜和永漢的兩個孩子在上學後,
輪番被不同的病毒侵襲,
所以家中常有這樣的爭執,
永漢最常問家瑜:
「小孩為什麼會一直發燒?」
家瑜就會覺得是永漢在找碴,
不耐煩地回答:
「送去學校本來就會生病,
你沒看別人的小孩
連戴著口罩都會生病了,
更何況是我們的?」
她的不耐煩是有道理的,
因為已經不知道回答過幾次這種問題,
每次對話都像在鬼打牆。
「不管怎樣,
學校一定要處理這個問題。」
每次聽到家瑜那樣回答,
永漢就會開始生氣。
「學校是一定會處理,
但遇到你這種恐龍家長,
我看他們也不想理你。」
家瑜也越說越氣,
覺得永漢很不講理,也不甘示弱。
「好啊,都妳對,妳很會幫學校說話,
以後他們生病都不關我的事。」
「不稀罕你那幾毛錢啦,
醫藥費我自己出,
小孩也乾脆跟我姓啦!」
家瑜不滿地離開客廳,
剩下兩個面面相覷的孩子
和氣呼呼的永漢。
到底是你找麻煩,
還是我不講理?
我們常講的「狗咬狗,一嘴毛」,
彼此一來一往沒有聚焦的胡亂引戰,
吵到最後常讓關係失焦。
其實,雙方你來我往之間,
都不敢去觸碰心裡面
那最核心的恐懼和期望。
家瑜在孩子生病時,
身為媽媽的她,
應該也感到相當焦慮和無助,
所以每次永漢問她問題,
她都覺得被戳中其無助的點,
而如果她的依附模式是當她越感焦慮時,
就越不容易表露真實心情,
那麼她的焦慮永遠不像永漢
這麼外顯且善於提出要求。
妳並沒有像我這麼重視!
當永漢發現家瑜
似乎沒像他想的這麼投入且焦慮時,
便會解讀成
「家瑜不像我這麼重視孩子,
所以得要更誇張地表露出我的重視。」
於是,當永漢提出要求時,
表現方式就會加乘,
而這種「加乘」的做法,
就會引發家瑜更多的不安,
更覺得永漢不可靠。
到最後,家瑜和永漢就會卡在一個
覺得「他不可靠、要失控了」的情況下,
另一個就卡在
「你並沒有跟我一樣重視」
的無限循環裡面。
家瑜擔心整個情況會失衡,
就更想讓永漢停止他的說詞,
並且不希望再聽到
更多充滿無力感的話,
但永漢無法理解也不甘示弱,
變成一直講道理和不斷詆毀家瑜,
造成兩人之間極大的落差和誤解。
紛爭始於 出發點相同
表達方式卻不同
這在學理上我們常說是一種
「負向的互動循環」,
在這個過程中,
你會發現雙方都是彼此的刺激源,
當永漢說
「妳不覺得小孩上學後一直感冒,
老師很有問題嗎?」
這句話的時候,
也許他的意圖是
「我認為老師沒盡心照顧我們的孩子,
讓他們不斷感冒,我很心疼,
我們該怎麼做?」
從「你不覺得⋯⋯」到「我認為⋯⋯」
會減輕家瑜對事情的參與度,
但也給家瑜空間想一想,
如果一開始就採取
要家瑜「參與式的說法」,
家瑜某部分就扛起
一定也要強烈回應的責任,
表態自己認不認可,
當雙方的溝通卡在表態
認不認可、非是即否、非黑即白,
就容易變成爭論和辯駁。
一旦進入爭論的循環,
雙方就會感到離彼此很遙遠,
更難碰到彼此的真心。
避開溝通地雷
兩人關係不失焦
然而,互動循環是有解的,
因為每個人說話的方式不同,
但時間拉到長遠,
基於對彼此有足夠了解的情況下,
不見得聽得懂對方真正想問的,
但這樣要多少個失焦
才能觸碰到真心,
每對伴侶就得賭,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把「你不覺得⋯⋯」
「你看怎麼做?」這種說法,
轉變成「我們可以怎麼辦?」
「我們一起想辦法。」
當「你」轉化成「我們」的時候,
雙方就比較容易成為彼此的支持,
進而避開關係地雷,
讓討論更聚焦。
關於婚姻,你可以有更多想法:
本文摘自《當最親的人成為傷痕》
作者:黃之盈 / 出版社:圓神出版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JJ )
( 首圖來源 / shutter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