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婚姻打磨過幾年的女人,
要的並不是那種濃膩到不行的甜言蜜語。
她真正想要的,
是這個讓她付出操勞的男人,
對她的關注、理解和珍惜。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朋友小聚,戚哥帶嫂子一起。
席間小酒一喝,男人們很快就嗨起來,
嗓門越說越大,話是越講越誇張,
大有不醉不歸之勢。戚嫂臉上陰雲漸起,
憤憤對我說:「真煩他,
一喝酒就沒完沒了地胡謅八扯。」
見戚嫂不悅,我們趕緊維持秩序,
趕緊找點男女共聊的話題。
然後,就一竿子指向了生老二的大計。
朋友問戚哥,「不考慮生個老二嗎?
你們這年齡正合適,老大也上學了,
人家好多四十多的都要呢!」
「來來來,喝完這頓都戒酒,回家封山育林。」
大家七嘴八舌地調侃起來。
戚哥沉默幾秒後,搖頭,
「不要了,說什麼
也不能讓我老婆再受那個罪。」
原來,戚嫂當年生產過程極為波折。
宮縮近四十個小時,疼得死去活來,
好不容易產下三千八百克的兒子,
戚哥在產房門外,還未等笑逐顏開,
緊接著被醫生告知胎盤粘連,必須緊急剖腹取出。
手術本不複雜,卻又意外大出血,
醫生搶救了三個小時,
才把戚嫂一條命從鬼門關上拉回來。
我轉過頭,看見戚嫂原本緊繃的臉
一下子柔軟下來,眼裡竟然蓄了淚。
女人的心,就是這麼軟,
一句暖話,再硬的個性,
再倔的脾氣,也瞬間融化。
兩年前,我在北京新書分享會上第一次見沈總。
在此之前,我們透過網路已有過多次交流。
他是我為數不多的男讀者之一,
一家電商公司的老闆,兩個孩子的父親。
沈總的大兒子已十幾歲,正值叛逆青春期。
某次因一點小事無理取鬧,向媽媽大發脾氣,
沈太太很委屈,又拿半大孩子無可奈何。
這個關口他站出來,嚴厲地批評了兒子,
並要求兒子向太太正式道歉。
兒子很倔,起初不肯,沈總嚴肅地說:
「她是你的媽媽、我的老婆,
我從來都沒有用這種態度對過她,
你憑什麼可以?
你心情不好,衝媽媽發火,
可你想過沒有,你的媽媽已經沒有媽媽了,
她受了委屈向誰說?」
兒子沉默半晌,最終認錯,
向媽媽誠懇道歉。
他向我講了這事,讓我感慨良久。
一件看似尋常的家庭小事,
一個男人的寥寥數語,
看似只是一個父親管教孩子的威嚴,
而在另一個層面,
卻是給妻子無限的尊重和支持。
沈總說,他明顯感覺到,自那次事件之後,
太太對他更加理解、更加體貼,
老夫老妻的感情,沒想到在中年竟又得到一次昇華。
他坦言,在此之前,他完全沒有想到,
這件事會帶給妻子如此之大的感動。
他自己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觸動,
做了近二十年夫妻,才知道女人心底,
對這些細膩的體恤,
竟是如此需要,如此在意。
所有關於親密關係的課程中,
都會提到「愛的五種語言」,
其中排第一位的,就是「肯定的言詞」。
認可、鼓勵、讚美、感謝──
這些話,我們對外人張口即來,易如反掌,
換作對婚姻伴侶表達,卻千難萬難。
尤其讓直男來說,簡直是難於上青天。
語言表達方面,他們有先天的劣勢。
有研究數據表明,女人一天大約要說兩萬字,
而男人只有七千字,
在總量上先被PK了下去。
而最關鍵的是,他們並不懂,
這些話對女人有多重要。
我曾經直言不諱地問過我家的直男老公。
他認真地答:「你不是說過,
你們早過了耳聽愛情的年紀嗎?」
早個頭,我是說我們到了熟女這個年紀,
不光聽語言,還要看行動,
並不是說我從此就聾了啊!
作家李碧華曾說:
一個女人,要有多少愛,
才甘願站在廚房邊
把那堆碗洗乾淨。
說到底,被婚姻打磨過幾年的女人,
要的並不是那種濃膩到不行的甜言蜜語。
她真正想要的,是這個讓她付出操勞的男人,
對她的關注、理解和珍惜。
網路上有個小故事:當男人失敗的時候,
歐美女人會說:嘿,其實你做得不錯!
日本女人會說:某某君,請加油!
中國女人會說:沒用的東西,這都做不好。
然後呢?歐美女人很快有了別的男人,
日本女人趁年輕去拍電影了,
中國女人卻一直陪著她們口中的傻瓜奮鬥下去。
客觀地說中國女人有很多缺點,
既沒有日本女人溫柔,也不如歐美女人獨立。
但她們有東方女性最傳統的優點:
善良、無私、不保留。
她們對感情全情投入,對家庭全力以赴。
也是因為這樣的全心付出毫無保留,
讓她們可氣又可愛。
一邊像小學生一樣,
滿含期望盼著得到一句表揚,一句肯定。
一邊又故作冷漠,啟動反向驗證──
「反正你就是不愛我,你心裡根本沒有我,
我對你一點也不重要。」
男人懂了嗎?每當這個時候,她在等的,是
你當機立斷、堅定不移、雷厲風行的否決──
「誰說的?你最重要!」
看,女人就是這麼好哄。
男人覺得女人難哄,多半是沒哄到點子上。
馬屁拍到馬腿上,誰能爽?
那些腦殘偶像劇裡的情節,
動輒一把抓過來壁咚激吻,戀愛階段玩玩還可以。
已婚女人沒人稀罕這套,
就跟她不再相信朝霸道總裁身上潑杯水,
就因率真而被愛上一樣。
直男們啊,這才是哄女人的最高段數──
先化解委屈,再表達深情。
若你曾經讓她傷過心,願你從此學著長點心。
本文 擷取自:
作者:李愛玲 出版社:寶瓶文化
此文由 寶瓶文化 授權,
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Lulu)
(圖/shutterstock,非本人,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