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今天看雜誌的時候看到這個作者寫的一篇文字叫,
別不拿工資當回事,覺得寫的挺好的,
看到簡介說她寫的理財書籍《30年後,妳拿什麽養活自己》不錯,
有時間去看壹下。
她在這篇文字裏面提到壹個重要的觀點就是,扔掉賬本,設立十年存摺,
因為家庭賬本最大的問題就是
很容易讓人民錯誤地理解理財的核心基礎,
忽略整個資金流的動向,關註的只是錢包裏的現金,
強迫每天記賬,很容易導致忘記核心資產的重要性。
對於這個建議至少開設5個賬戶,
分別為退休賬戶 投資賬戶 購房賬戶 保險賬戶 和預備財產賬戶,
以十年存折的形式分散管理。
我還沒有看過這幾本書,也是今天才看到,
所以先在網上搜了壹下這個的讀書筆記,先轉載到這裏,
如果有看過的可以評論壹下這本書結合自己的實際有什麽啟發。我
去搜了壹下,網站裏已經有很多這本書的讀書筆記,
我自己實在是有點孤陋寡聞了。
下面是一篇轉載的文字。
最近讀了《30年後,妳拿什麽養活自己》,
環顧四周,看看現在的社會狀況和自身的狀況,
還真想了壹些事兒,記錄壹下。
1、年輕人很少去想象老年生活。
年輕人有很多眼前的問題,
糾結“我到底要不要買這個包”的女生,怎麽會去想養老這回事呢?
再說,想到自己會年華老去,也真讓人興味索然。
但是,如果不發生意外,我們都會活到老年,
需要尊嚴、體面、健康、自給自足地生活下去。
現在人也逐漸不再有養兒防老的觀念,
有子女也不可能在財務上依附他們,
反覺得老了還做伸手黨,是非常窘迫的生存方式。
2、地鐵上常常看到收廢報紙的老人。
在人滿為患、晃晃蕩蕩的車廂裏,他們背著沈重的大包,
在大家的抱怨聲裏,費勁地擠過來,擠過去。
這些老人,有的是生活有困難,但有些據說家境尚可。
那麽,為什麽家境尚可的也要去收報紙?
小區裏也住著收廢品的老人。
以南京的房價,他們坐擁兩三百萬,為什麽天天晚上翻垃圾箱?
可以想象,他們守著壹份養老金,再沒有其他任何入息,
有坐吃山空之感,子女也未必給以經濟支持和愛護,
再加上對自己的未來很悲觀(只有更老、更孱弱這麽壹個未來……),
這種心理感受是多麽恐怖,讓人很想很想去做點什麽,
抓住壹點點自己可以控制的東西。
體面算個啥呢,自然是可以不要的。
3、這本《30年後,我們拿什麽養活自己》
是韓國人寫的。
韓國和日本經歷過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
已經邁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經濟增長變緩。
對於我們的未來,他們目前的社會狀況是非常有參考價值的。
相比日韓,現階段的中國中間階級更不穩定。
葉檀說
“我國財富分配、財富形成方式特點鮮明,
中產收入階層與貧困群體更加脆弱。”
這話是很有道理的。
和日韓壹樣,中國也在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
社會養老負擔逐漸加重,養老金缺口逐年加大,
國家養老體系也有越來越大的風險。
最近有個說法,說今天的中國大概是9億人撫養5億人的局面,
而18年後的未來,將面臨5億多人口撫養9億多人的局面。
出生率下降,房屋的空置率將會提高,
壹代人時間後(?)房產市場必然出現蕭條。
如果年輕時候盲目投資房產,支付過高房貸利息,
將來經濟狀況會很不穩定。
其實現在房價泡沫已經相當嚴重,房價也有明顯的下行趨勢,
連地產大佬們都不再看好今年房市了。
4、越早存錢 越好
為了人到老年可以富足、健康、體面,更直觀地說,
不要有去地鐵撿廢報紙的心理需要,
請從現在開始多存錢,減少高消費,鍛煉身體,越早越好。
書中建議
建議一:
從30歲開始存錢,比從40歲開始要好得多,因為存錢有復利。
(書中提到的每年10%到15%回報率,
是指的三十年投資復利的平均值,過於樂觀,不足為憑。但儲蓄仍然是必要的。)
建議二:
信用卡欠債利息非常之高,壹定要量入為出,
別成為外表光鮮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的卡奴。
“卡奴”這種不幸的生物,不是現代才出現的。
在古代巴比倫、羅馬、唐代中國,都有因欠債而淪為奴隸的人。
最近讀的壹本古書,也勸諭普通人家不要為了面子借錢辦婚事。
包法利夫人最後的山窮水盡,也是因為借債消費、債臺高築啊。
無論啥年代,喜歡過度消費的人都是很常見的。
建議三:
車是日常生活中最大宗的消費品,雖然和房相比車不貴,
但買車是消費的起點而不是終點:
油費、保險、停車費、車的保養、堵在路上的時間損失,以及……
妳去年沒收到兩千塊的罰單嗎?購車前請三思。
書中壹個24歲的卡奴女孩,理財師讓她翻身的第壹步,就是賣掉車。
周末我買糕餅,在蛋糕店聽到打工的女孩子閑聊,
正在大談在南京限牌之前趕緊買車。
其中壹個有輛四五萬塊的小車。
又聊到“寶馬也不貴啊,也就三十萬。”
這種口氣和消費觀,真叫人壹頭汗哎。
建議四:
書中建議不要壹味攀比,過度投資子女教育,
預留好自己養老金,在未來是對子女的最大支持。
而且,有經濟能力的老年父母,才能真正贏得子女尊重(多麽現實啊)。
書中壹位高收入人士,把壹雙初中子女送去美國讀書,
妻子也辭職跟去照顧,再加上房貸,幾乎入不敷出。
他心力交瘁,又孤單寂寞,心理狀態差了,工作上就畏首畏尾,
反而壹塌糊塗,到了被解雇邊緣。
家長覺得“現在苦壹點,咬咬牙挺過去就好了”?
別著急,臨到退休還要掏空壹輩子積蓄呢,
因為子女要辦婚禮、買房子了(韓國和中國還真像啊!)
建議五:
從年輕時候起,就做好準備,培養自己的專業技能和愛好,在退休之後繼續工作。
書中有兩個成功例子。壹位電視臺高管,退休後成立壹家廣告公司,利用人脈繼續做事。
壹位愛好木工的老人,退休後設計制作傳統手工家具,供不應求,闖出壹片新天地。
5、日本在步入“無緣社會”,那我們呢…
另外,最近有個很火的日本紀錄片叫作《無緣社會》(也有同名書),
講述的是是“現代人的孤獨老死”。
許多日本人,壹是沒朋友,“無社緣”;
二是和家庭關系疏離,這是“無血緣”;
三則與家鄉關系斷絕,這是“無地緣”。
高齡、少子、失業、不婚、城市化,造就“無緣之人”,活著,沒
有人和他們聯系,沒有工作,沒有配偶兒女,也不回家鄉;
死了,沒有人知道……
除去經濟上要自立,我們也要多多珍惜各種人生的緣啊!
剛看到壹個家裏蹲三年的小朋友去水族館應聘的貼,覺得很感動。
年輕時候還能有勇氣、有能力走出去,如果是年紀大了,就更加難與人交流了。
如果這壹輩子壹定要吃苦頭,我們都希望是年輕時候,而不是老了以後。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