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athias Bölinger
許多人因新冠病毒持續傳播將自己鎖在家中。
而那些前往武漢地區並在封城前設法逃脫的人
則受到密切監視。
逃出武漢的受訪者告訴德國之聲她的親身經歷。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10 天前,
克萊兒從武漢大逃亡後將自己鎖在家中。
她曾去過冠狀病毒起源的城市武漢與公婆過春節。
然而,就在消息傳出武漢將被封鎖時,
克萊兒和她的另一半在封城幾分鐘前逃出。
(克萊兒化名接受德國之聲的訪問。她也不願透露她的所在地,以保護家人。圖為空蕩荒涼的武漢城。)
當克萊兒聽說武漢要被封鎖時,她正在婆婆家。
她在前一天晚上到達,準備慶祝農曆新年。
這是中國最重要的家庭假期。
第二天上午 9 點,她看到一條消息,
禁止人們在上午 10 點後離開市區。
她說:「我感到恐慌,並告訴另一半我們要立刻離開。」
他們迅速收拾行囊往外走,但叫不到出租車,
也沒有滴滴打車(中國類似 Uber 的打車服務)。
所以他們走近一輛在交通信號燈旁等候的汽車,
並告訴駕駛,如果能把他們帶出城市,
多少錢都願意付。
最後兩人花了 800 元人民幣(約103歐元,114美元)
到了武漢郊外的一個小鎮。
在那裡,他們搭上火車回鄉。
從那以後,他們在家自主隔離。
在大多數出租車和其他運輸服務停止運營以後,
他們一直待在自己的公寓裡,只離開家中取貨,
而送貨服務的人員則把貨品留在院子門口,
或在晚上取走垃圾。
克萊兒說:「我們等到每個人都睡著了。
然後戴上口罩,去把垃圾扔掉。」
她透過視訊告訴德國之聲:
「一開始,待在家是我們自己的決定。」
但是後來黨國力量開始介入。
「居委會和當地警察局開始打電話給我們,
要求我們待在家。」
他們必須每天測量體溫並向當局報告溫度。
在中國中部的克萊兒正在倒數兩週隔離結束的日子。
儘管她仍然計劃限制自己的社交生活,
直到疫情得到控制,但她仍希望能夠去慢跑,
並恢復諸如雜貨店購物等日常生活。
她知道自己的經歷會在不久的將來
還是會影響她的生活。
她說:「當局、我的好朋友和我的家人知道我們去過武漢,
但我不會告訴其他人......我只會讓他們感到害怕。」
(武漢的出租車司機都戴上了口罩和穿起防護衣。)
當局努力控制疫情
中國對疫情暴發的危機反應
既受到批評也得到讚揚。
當該疾病首例於 12 月爆出時,
地方當局隱匿疫情。
在對話訊息中報告神秘肺炎病例的醫生
被警察傳喚,並受到了懲罰。
如今,中國城市空無一人。
人們匆匆擦身,避免近距離接觸。
在北京一家醫院對面的人行道上,
一個女人瞥了一眼,看上去很著急。
三人在門外等著檢查。
她說:「沒有太多人來看,看來北京還沒有受到重創。」
她剛出門買了一些蔬菜,正要回家。
她繼續說道:「這些日子裡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家......
人們的反應比政府要快。」
一個在路邊等出租車的年輕人說,
只要人們採取預防措施,就沒什麼可擔心的。
他說:「我們需要避開擁擠的場所,
戴口罩並定期洗手。
政府已經給了我們明確的指示。」
中國政府最初對這種疾病的反應遲鈍,
後果反應在各層級所出現的混亂狀況。
在北京,居委會要挨家挨戶分發傳單,
詢問是否有人出現健康問題。
還有社區廣播和告示牌提醒居民,
如果最近返回市區,請向當局登記。
旅館、辦公樓和購物中心都設置了檢查站,
測量來往人士的體溫。
在全國范圍內,有關部門正在追踪最近到過湖北省的人,
並命令他們兩週內不得離開公寓。
來自全國各地的湖北人說,他們很難找到酒店房間。
一些報告說,他們遭到當地人騷擾。
(中國確診人數超過七萬。海外也有 1258 例。 資訊來源:2/21維基百科)
反應慢半拍
在封鎖的最初幾天,
圖像顯示人們趕往醫院進行檢查。
人們擠在醫院候診區的照片
在中國社交媒體網絡上瘋傳了一陣子。
德國之聲通過視訊與在武漢的公民記者陳秋實聯繫。
也是律師的他前往武漢記錄疫情。
他說:「我在醫院裡看到了幾具屍體......
而且我看到許多人發燒和咳嗽了好幾天,
但不知道自己是否被感染,
因為醫院缺乏檢測試劑盒。」
科學家提出證據後,
當局最初還是排除了新冠病毒人傳人的可能。
這段期間,病毒能夠不受限制地傳播。
然後,一個戲劇性的轉折,
當局決定封鎖武漢這個人口 1100 萬的交通樞紐。
湖北省周邊城鎮也緊隨其後被封城。
截至目前,湖北省內約有 5600 萬人被封鎖。
這樣的人數幾乎是義大利的總人口。
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
(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在他的推特上寫道:
「如果不是因為中國政府的努力和進步,
我們將在中國境外看到更多病例,甚至可能死亡。」
但是,一些公共衛生研究人員警告說,
嚴厲的措施可能通過驅使患者躲藏起來
或在人群中引起恐慌而產生相反的效果。
(譚德塞推特。)
各國還在找抑制病毒的方法。
而疫情繼續肆虐,
只有靠更多故事拼湊出中國對抗疫情的全貌。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LULU)
(圖/shutterstock,非當事人,僅供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