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愛吃補,適逢冷鋒來襲氣溫驟降,
許多人經常選擇食補滋養受寒勞累的身體,
坊間薑母鴨、麻油雞等進補名店大排長龍。
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應注意飲食控制,
當心攝取過多高熱量、高油脂的食物,
進補不成反而導致血糖飆升,
造成身體額外的負擔。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糖友進補小訣竅
營養師提5點
糖尿病是現代人常見的慢性病之一,
除了按時服藥及定期追蹤,均衡飲食亦是重要的一環。
對於胰島素分泌不足的糖尿病患者而言,
如何兼顧穩定血糖與營養是一大課題,
內分泌新陳代謝科診所營養師黃小芳
提出五項注意要點,讓糖友補得暖身又放心:
1. 澱粉適量:
澱粉攝取應控制得宜,
若吃了鍋物內的澱粉類食物,
如:玉米、南瓜、冬粉、米血、甜不辣和麵線等,
應避免再吃白飯或其他澱粉主食。
2. 少油脂多纖維:
肉類應以瘦肉為主,
過多的油脂不僅影響飯後血糖,
也會增加糖友們血液中膽固醇。
纖維則有助於穩定飯後血糖,建議用蔬菜、
菇類或蒟蒻來取代部分的肉類。
3. 食用順序:
正確的食用順序可以減少腸胃負擔,
也可以減少澱粉類的攝取,建議先吃蔬菜墊胃,
接著是豆魚蛋肉類,再補充一些蔬菜,
最後才是主食。
4. 避免喝湯:
進補湯品中含有許多隱形脂肪,
湯底又常添加酒精或中藥,
讓糖友攝取過多的膽固醇、酒精或鈉磷鉀。
如果還是嘴饞,建議先瀝掉油再喝湯,
再開始煮食材。
5.避免含糖飲料:
許多人在進補時常以含糖飲料解膩,
建議糖友可用水或無糖綠茶取代含糖飲料,
避免攝取過多糖份。
飯後血糖別忽略
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指標
氣溫波動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時節,
糖友們更該嚴格把關血糖值。
開業新陳代謝科醫師游新強調,
自主量測飯前與飯後血糖是糖友必須養成的習慣,
其中飯後血糖容易被忽視,
卻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指標之一;
餐後血糖高代表身體葡萄糖耐受性不佳,
若長期放任飯後血糖失控,
患者的器官如同長時間泡在糖水中,
不僅連帶影響飯前血糖,
還可能造成視網膜病變、腎功能下降,
提高動脈硬化的風險,
甚至引發腦中風、心肌梗塞等嚴重共病。
均衡飲食+監測血糖
搭配胰島素治療控血糖
除了均衡飲食和監測血糖,
適時搭配胰島素使用將能有效改善血糖的控制情況。
根據統計,台灣糖尿病患者普遍較晚開始胰島素治療,
平均延遲約 10 年才願意接受注射,
注射時糖化血色素已逼近 10%。
游新醫師表示,常見患者因為怕麻煩
或聽信迷思而拒絕使用胰島素,
導致治療延誤或併發症風險增加;
從臨床經驗來看,
患者只要願意克服心理的障礙,
提早接受胰島素治療,
有助於改善血糖控制狀況。
隨著現代醫藥科技發展,
控糖藥物的便利性與效用與時俱進,
游新醫師提到,
現階段有涵蓋多種機轉的複方控糖筆,
一天只需使用一次,能同時調控飯前與飯後血糖,
患者接受意願較高。對於治療方式的轉換,
從事醫療工作的患者和年輕糖友接受度最高;
游新醫師也分享,
曾經手數名口服藥適應不佳的年輕患者,
嘗試不同治療組合仍無法改善血糖;
在醫師的評估與建議下,改用胰島素控制血糖,
不僅沒有出現不適的狀況,
便利的用藥方式也增加患者按時服藥的意願,
輕鬆達到控糖目標。
過完農曆新年,
糖尿病患者應更加注意飲食均衡。
游新醫師指出,
經過長期醫病關係的建立及觀念的導正,
願意接受臨床胰島素注射比率逐漸提升,
建議患者如有如有血糖控制狀況不佳,
或不適應目前的治療方式,
應主動和主治醫師討論,經全方位評估,
共同找到適合的治療方式。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LULU)
(圖/shutterstock,圖非當事人,僅供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