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疫情日漸升溫,
感染與死亡人數也不斷攀升,
台灣截至目前為止尚未傳出社區交叉感染的病例,
但全球各地疫情不斷,
防疫工作仍不能掉以輕心!
前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
全球衛生高級研究員 Laurie Garrett
近日針對武漢肺炎的防範提出了十項建議。
Garrett 共經歷超過30次大小傳染疫情,
也曾在 SARS 流行期間與無數病人接觸,
卻因採取正確預防措施而從未被感染!
究竟他是如何做到的?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美國學者Laurie Garrett的
十點防疫建議
我覺得很棒!大家要分享出去!
1. 戴手套
離家外出時要戴手套
(冬季的連指手套或戶外手套),
在地鐵、公共汽車上和公共場所都戴著別摘下來。
2. 不用手摸臉或眼睛
如果你在社交場合需要脫下手套,
比如在握手或用餐時,
千萬不要用手觸摸臉部或眼睛。
不論有多麼癢,都別讓手碰到臉部。
在重新戴上手套之前,
要先用肥皂和溫水徹底清洗雙手,
搓乾淨手指,然後戴上手套。
3. 保持手套清潔
每天換手套並徹底清洗,
不要戴溼手套。
4. 重複戴同一個口罩比不戴還糟
口罩如果不能蓋嚴口鼻四周,
就不會有多少保護作用。
在室外,尤其是在陽光下,紫外線能殺病毒,
戴口罩的必要性不大,
因爲這時病毒不大可能被隨機地吹進人的口鼻。
即使在室內,口罩如果被重複使用多次,
或是鬆垮地戴在臉上,
或是被沒戴手套的手摘下來過,
那它就是心理安慰多於實質性保護了。
重複使用同一口罩比不用還糟——而且令人噁心,
因爲你的口鼻呼出來的東西
會在口罩內形成一層臭臭的薄膜,最容易吸引細菌。
我在疫情爆發時並不單純依賴口罩,
而我已經歷過三十多次疫情!
我的做法是避免去人多的地方,
在與任何個人打交道時保持半米的距離,
即大約 1.5 英尺,這是個比較好的標準。
如果有人咳嗽或者打噴嚏,我就請他們戴上口罩,
以免我被噴到有可能帶有病毒的口鼻液。
如果他們拒絕,我會離他們一米
(約 3 英尺)遠,或者離開。
不要跟人握手或者擁抱,禮貌地謝絕,
解釋在疫病流行時親密接觸對你倆都不好。
5. 注意廚房和浴室的衛生
在自己家裡,
即刻換掉衛生間和廚房裏所有的毛巾,
換上標著每人名字的乾淨毛巾。
讓每個人都只用自己的毛巾,而不碰別人的。
每週清洗兩次所有毛巾。
溼毛巾是各種病毒的好家園,
比如普通感冒和流感,當然也包括冠狀病毒。
6. 小心門把上的病毒細菌
要特別小心門把手。
如果可能,最好用手肘或肩膀開門。
不然就戴著手套去開門,或者開完門後馬上洗手。
如果你家裏有人已經生病,
那麼一定要定期擦洗門把手。
類似的,對樓梯把手、桌面、手機、玩具、筆記本電腦——
任何要用手接觸的東西都要非常小心。
你如果只碰自己的東西沒事,
但是如果你需要拿起別人的手機、炊具,
或者用別人的電腦鍵盤,
過後要馬上洗手,千萬別碰你的臉。
7. 吃飯時應注意的衛生習慣
如果你和別人一起吃飯,
不要用自己的筷子和餐具到公共的碗盆裡取食。
當然也需要告訴你的孩子不能喝別人杯子裡、
或者大家共用的容器裡的飲料。
在中國習慣於一頓飯做好幾個菜,
然後每人用自己的筷子到共享的菜碟裡去夾菜。
在疫病流行時不要這麼做。
在每個菜裡放公勺,
每人用公勺取菜然後將公勺放回菜碟,
然後才用自己的筷子從自己盤子裏夾菜入口。
做飯菜前洗淨食物;餐前餐後洗淨鍋碗瓢盆;
不要去衛生髒亂差的餐館。
8. 勿吃生食及任何可能帶原的肉品
在查清病毒來自什麼動物之前,
絕對不要購買、宰殺或食用任何活體動物或活魚。
9.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如果天氣允許,
在家和上班時都打開窗戶,流通新鮮空氣。
病毒不能在空氣流通良好的地方存活很長時間。
當然如果天氣很冷很糟,
還是需要保暖和關上窗戶。
10. 照顧生病家人該注意的事
最後,如果你是在照顧發燒的家人或者朋友,
在他們身邊時一定要戴上嚴絲合縫的口罩,
而且讓病人也戴上(除非他們犯噁心)。
爲親友換口罩時一定要非常非常小心。
爲了你自己的安全一定要假設這上面全是病毒。
戴上乳膠手套去拿,
把它放在一次性容器裡密封後扔到垃圾桶裡。
戴著乳膠手套,用一次性毛巾/棉棒
給病人輕輕地拿溫肥皂水洗臉;
然後同樣密封於一次性的容器或塑料袋裏,扔進垃圾桶。
照顧病人時最好穿上長袖上衣和蓋住自己全身的衣服。
把病人穿過和碰過的東西如衣物、床單、
毛巾和餐具在熱肥皂水裡洗徹底。
如果有條件的話,把家裡的病人隔離在某個房間,
或者某個舒適的固定角落,但是和家裡其他人分開。
如果天氣好,在房間另一頭開窗,
使得微風可以吹過病人的臉再吹到外面去。
當然天氣太冷時不能這麼做,
如果開窗讓房間裡太冷,反而會讓病人病情加重。
如果家人、鄰居、公司同事、學校同學
所有人都使用上面這些簡單的防範措施,
可以大大減少病毒的傳播。
本文授權自急診醫師的眼睛(白永嘉醫師),原文刊載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侵權。
(責任編輯 / LULU)
(圖/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