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長柯文哲30日呼籲大家防範武漢肺炎,
別戴隱型眼鏡,應該改戴眼鏡。
其實,為了防範感染 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2019-nCoV),
應該注意不要隨便把手放進嘴巴,
或是摳鼻子,以及經常揉眼睛,
小心犯了這 3 大 NG 行為,
就可能造成人體這 3 大重要部位的黏膜包括口腔黏膜、
鼻黏膜與眼結膜防線很可能破功失守,
病毒就非常容易突圍進入體內。
尤其眼睛是靈魂之窗,保護更不可輕忽!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大陸抗煞專家感染武漢肺炎,
自覺病毒進入眼結膜擴散至全身
大陸健委專家在去年 12 月 31 日為了解武漢疫情,
於是到達當地做疫情調查,
豈料隨團前往的大陸抗煞專家、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和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王廣發,
竟然驚傳確診感染 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俗稱武漢肺炎)。
事後他自己分析感染可能性,
恐因自己沒戴護目鏡,
才使得病毒進入眼結膜,然後擴散全身。
王廣發指出,自己回北京後
出現最早的症狀是左下眼瞼的輕微結膜炎,
2 至 3 小時後出現咳嗽、流鼻涕、發燒等症狀,
後來接受檢測呈陽性,
說明結膜炎很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引起,
因此懷疑是病毒先進入眼結膜,然後擴散至全身。
柯文哲籲:別戴隱型眼鏡,
應該改戴眼鏡保護眼結膜
台北市長柯文哲昨 30 日呼籲大家防範武漢肺炎,
別戴隱型眼鏡,應該改戴眼鏡,
這樣至少能保護眼結膜。
令人好奇的是,為什麼眼結膜
是防範新型冠狀病毒入侵的重要防線呢?
為什麼不宜配戴隱型眼鏡呢?
除了改戴眼鏡之外,
還有更完善嚴密的防範方法嗎?
陳瑩山醫師分享自己在門診看診時,也會配戴包覆式護目鏡。(圖片提供/陳瑩山醫師)
病毒沾附在眼結膜,
再進入結膜下血管,
循環到體內各器官組織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部主任陳瑩山表示,
人體外部主要有黏膜的部位包括:
嘴巴內口腔黏膜、鼻子內的鼻黏膜,
以及眼睛的眼結膜。
由於黏膜可分泌唾液、鼻嚏、淚液,
所以保護力不足,
因此,細菌病毒容易隨著空氣會穿透這些黏膜,
進入嘴巴、鼻子、眼睛內。
然而鼻子有鼻毛暫時保護,
嘴巴可以閉著暫時保護,
但是,眼睛平時要視物,一定是經常張開著,
所以,細菌病毒中鏢的風險遠遠大於口腔與鼻子。
一旦病毒沾附在眼結膜上,
就容易穿透眼結膜上的黏膜,
並進入結膜下的血管,使局部充血,
眼睛會產生輕微的發炎充血,眼睛並不會很紅,
而大概是如同過敏一般的粉紅色,
病毒再隨著血管循環到體內各器官組織。
尤其,此新型冠狀病毒容易在肺部存活並造成破壞。
另外,高齡老人因為抵抗力差,
感染此病毒後很容易造成全身性的影響,
甚至死於尿毒症或敗血症。
眼科名醫:改戴眼鏡還不夠,
再套上包覆式的護目鏡才能完全防守
至於,台北市長柯文哲呼籲大家別戴隱型眼鏡的原因,
即在於預防病毒沾附其上,
尤其隱型眼鏡並無法完全罩住眼結膜,
所以黏膜仍然會暴露在病毒入侵風險中。
但是,陳瑩山醫師提醒,想要完全防範病毒,
僅是改戴眼鏡還不夠,
最好在眼鏡外面再套上一個包覆式的護目鏡,
才能達到完全防守。
對於眼科醫師來說,
看診時做好防護也非常重要,
陳瑩山醫師分享自己在門診看診時,
也會配戴包覆式護目鏡,
同時在與患者近距離檢查時,
例如進行裂隙燈檢查角膜、結膜時,
醫師與患者之間也會放置一個透明板隔開,
保障雙方的安全。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LULU)
(圖/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