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水島廣子
是否有女性朋友曾想過:
「如果自己不是女人就好了?」
每當在工作上受到歧視,
只因身為女性就被認定「應該要細心體貼」,
沒生小孩而被貶低為「有缺陷的女人」時……,
當女人面臨這些情況,
或許都會覺得受到了差別待遇
(即使到了二○一七年,
包括日本首相在內所有沒孩子的男性,
也很少被這樣歧視)。
這樣的感覺,
也會出現在同樣是去公司上班,
卻必須比男性花更多時間煩惱化妝、
髮型或服裝的時候。
或者是當絲襪脫線、計畫被打亂,
讓自己捉狂不已的時候。
也可能是在男人外遇出軌了,
卻被要求得體諒他們,
因為「那是男人的天性,
作為女人必須理解」的時候。
月經的問題也一樣。
像我長年為重度的月經困難症所苦,
也有許多女性對經前症候群(PMS)深感困擾。
女人的煩惱,一細數便沒完沒了。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中略)
◎「像個女人」這句話,
充滿了陷阱
會讓女性覺得「如果自己不是女人就好了」,
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不自由。
「明明是女人」、「既然是女人」這些字詞,
不知道給女性帶來了多少束縛與捆綁。
像是近來流行的「女子力」,
就是在強調女性應該「像個女人」,
要具備細心體貼、善解人意的特質。
但是,「像個女人」這句話卻充滿陷阱。
女人,也是人,會有不同的個性,
也會有各自喜歡的生活方式。
但很多時候,
這些個性或生活方式
都不符合所謂「像個女人」的標準。
此外,也有些人有廣泛性發展障礙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此處特指「自閉症」),
天生就欠缺理解他人心情的能力,
經常被認定為「不懂幽默」,
他們大多時候都無法區分什麼是真心話,
什麼又是場面話。
也就是說,
有些女性對於「知情識趣」、「察言觀色」和
「理解弦外之音」等被視為女性擅長的領域,
天生就感到非常「棘手」。
那麼,為什麼女性會被「像個女人」
這樣的標籤給捆綁呢?
這個部分會在後續透過書中的例子來為大家說明。
再者,我對所謂的「女子力」
也感到很困惑,
便試著在網路上做了一下「女子力測試」。
雖然有點厚臉皮,
但我認為自己是個足夠細心體貼的人
(不然也無法以精神科醫師的身分
幫助內心嚴重受創的患者),
頗為注重禮貌
(大學時我參加的是最注重上下關係的運動社團,
和學長姊相處從來沒有問題)、
對於服裝打扮也有一定的講究
(雖然除了保持整潔,
幾乎沒花什麼時間在裝扮上,
但曾經被服裝業界的一流人士稱讚過「很時尚」),
卻在這項「女子力測試」中獲得了極低的分數。
原來所謂「女子力」的認同標準,
是這麼單一又表面啊。
難道只有我覺得,
若是被那樣的標準給束縛,
是不可能獲得自在又幸福的人生嗎?
◎除了順從或放棄,
女人還有「第三條路」
當然在此之前,
「像個女人」這件事
已經讓許多女人覺得十分愚蠢,
或是承受了不少壓力。
而她們所想到的解決方法,
絕大多數都是「捨棄女人的身分」。
「失格女子化」就是其中一種,
她們乾脆放棄了女性原有的特質,
放任自己成了「失格女」。
但是,難道只有這個解方嗎?
那些讓自己「失格化」的女性,
真的想變成「失格女」嗎?
從「失格」這個隱含自貶意味的詞語來看,
就能知道那絕不會是讓人眼睛發亮、
一心憧憬的美好形象。
除了被「像個女人」的壓力所捆綁的人生,
以及放棄女性特質成為「失格女」這兩條路,
女性應該還有第三條路可走。
那就是——不必被迫承受「像個女人」的壓力,
也無需放棄女性特質變成「失格女」,
而是快樂享受「自在做女人」的幸福。
我認為自己如今就正走在這「第三條路」之上。
不過,為什麼對「像個女人」深感壓力的人,
會自暴自棄地變成「失格女」呢?
我推測出一個可能的原因。
那是一種近似於「消耗殆盡」(burn out)的狀態,
是一個人長期付出心力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
卻沒有獲得相應的成果,
終於對原本的目標
和所有一切都失去了幹勁和興趣。
一旦被「必須像個女人」
這個念頭逼得竭盡全力,
結果卻只獲得了空虛感,
自然會產生「乾脆放棄算了」的想法,
而變成「失格女」。
當然,也有人一開始就覺得
「必須像個女人」的想法很愚蠢,
或是認為「反正自己也做不到」,
因此壓根兒就對這種觀念不屑一顧。
但是,我覺得這兩種方式都太過極端了。
「因為過度努力而陷入痛苦」與
「消耗殆盡,或從一開始就放棄」——
如果人生就只有這兩種選擇,
實在過於貧瘠。
只有不屬於這兩方的「第三條路」,
才是真正的答案。
這所謂的「第三條路」,
不必捨棄女人的身分,
也無需屈服於壓迫,
而是坦率面對身為女性的自己,
以喜歡、適合的方式認真活著。
(中略)
◎似是而非的成見,
限制了女性的可能性
此外,當前也有許多人都注意到,
女性要比男性更「缺乏自信」
(參照凱蒂.凱與克萊爾.史普曼所著之
《信心密碼》〔The Confidence Code〕)。
女性之所以比男性更「缺乏自信」,
背後應該還隱藏著一個目前鮮少有人敢坦言的原因,
也就是「女人是比男人低等的性別」這個概念。
事實上,只要實際進入社會生活,
就能感受到這種氛圍,
而且現在仍有不少人深信女人的能力比男人低下。
這麼說或許很怪,
但我認為這種概念是過去
「男生當班長,女生當副班長」的文化
所遺留下來的——
也就是男性負責掌握全局、決定方針,
女性再根據方針「中規中矩、有條有理」
地實行決策。
這種奇怪的角色分配,
基本上就代表著「女性沒有處理大事的能力」。
另外像「女生就是愛計較細節」,
也是相同的意思。
傳統的家庭地位也是如此,
男性是「一家之主」(main person),
女性就是「內人」(在內部處理大小瑣事的人),
這幾乎是約定俗成的觀念。
此外如地方自治會等社團組織裡,
占據有力地位的也幾乎都是男性。
女人,真的比男人低等嗎?
當然,奧運的短跑世界紀錄
還是男子組最為優秀;
網球單打賽在沒有讓分
(譯註:Handicap,
為了讓不同程度的球員能同場競技、相互較量,
但是又需要公平性,
就誕生了「讓分」這種方式)的情況下,
男女直接對打,
基本上也是男子選手的勝率高。
但是,在頂尖運動員之間,
我深信男性選手一定是對女性選手抱持敬意的
(連這種敬意都缺乏的人,
就精神上來看就稱不上一流,
也不可能成為頂尖選手)。
另一方面,關於女性的能力
還有許多似是而非的謬論,
像是「女人很容易情緒化,
所以無法做出冷靜判斷」、
「女人不能勝任領導職,
故而難以交付重任」、
「女人的天職是生產及育兒,
因此不能成為社會的戰力」等等。
事實真是如此嗎?
這樣的論調實在太過片面,
不但對男女雙方都造成了損失,
更是限制了女性的可能性。
也因為這些言論,
才讓女性自暴自棄地產生了
「自己不是女人就好了」的想法吧!
而本書會仔細地帶領大家去理解這整個過程。
只需要稍微思考一下,
就會浮現出無數個讓人覺得
「自己不是女人就好了」的正當理由。
本書將從各種角度持續檢視,
使人能對以「女性」的身分活著重新抱持希望,
這也是我寫作本書的最大動機。
貫穿本書的關鍵詞,
是「從束縛中解放」、
「自我肯定」以及「人際關係」。
若是能讓現在心裡正想著
「自己不是女人就好了」的人,
或是雖不全然否定生為女人的自己,
卻對外表逐漸劣化焦慮不安的人,
感受到生為女人的喜悅,
這本書就達到了目的。
我衷心希望每位讀者都能
喜歡生為女人的自己,
享受「只有身為女人」
才有的自由及幸福,
同時我也深信,這將會為男性的生命
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
猜妳想看...
- 男友總愛「喊沒錢」...從這 2點看出,他到底是真的沒錢 還是不想「為妳花錢」!
- 明明是雙重標準,還口口聲聲說「把媳婦當女兒疼..」事實是:女兒可以,媳婦不行!
- 一封媳婦的辭職信… 看透傳統社會對婦女的壓抑
- 「我老婆現在的大腿,是她當年的腰圍」!老公在全部親友面前,當著面取笑自己的老婆...
- 「是不是我不夠好,他才不愛我?」別傻了!一個真的愛你的人,不會總要你改變!
本文摘自《別讓「應該」框住你的人生》
作者: 水島廣子 / 譯者: 楊詠婷
出版社:仲間出版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Stella )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