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有人說:「人因夢想而偉大」,在積極追求的同時,也須逐夢踏實,否則不但無法實現目標,反而浪費許多金錢與時間。為了實現留學、買車等目標,許多人會擬定存錢方法,卻因未考量設定的目標是否符合實際生活,反而讓自己身陷另一個錢坑的開端。
文 / 洪佩玲
擺脫 2 大錯誤目標 做好財務規劃
擁有多年財務規劃實務經驗,台灣理財促進會理事長葉俊佑提到,很多年輕人存不到錢,可歸因於沒有預算觀念、又愛亂花錢。許多人看到 iPhone 出新機就想換手機,忽略支出順序應有輕重緩急,若能學會抓預算,透過收支表釐清各項開銷,減少不必要的支出,就能控制花費。相反的,若未能做好規劃,設定錯誤的目標,就會讓你身陷錢坑、無法擺脫。
錯誤目標 1:先買車而忽略成本及效益
很多人將買車視為夢想,認為車子可以提高生活品質及優越感,不過,不管基於什麼理由,在下手前,你應該充分思考以下幾個問題。首先你得了解自己所準備的購車金是否足夠?有些沒存款、沒抵押品的小資族為圓買車夢,透過信貸、車貸買車,以為擁有資產,沒想到卻是負債的開始。
以購買總價 60 萬元新車為例,用 9% 信貸利率貸款 20 萬元、以 5% 車貸利率貸款 40 萬元,分 48 期還款,每月大約要繳 1 萬 4,100 元,總計花了 67 萬 6,800 元,還比總價多支付了 7 萬 6,800 元。
除了買車費用外,從保養成本與使用效益做對比亦是不划算,根據交通部資料,2016 年自用小客車車主平均每週使用 4 天,主要作為通勤,但是用在保養維修、保險、燃料稅、牌照稅、停車費等支出,平均每月至少要上萬元。究竟要月入多少才適合買車呢?葉俊佑認為,如果小資族要買 60 萬元左右的新車,薪水至少要超過 4 萬元以上才不會有負擔,若是收入較低者,建議提高收入後再購車。
擔任財務顧問 10 多年、自身也是無車一族的方傑森認為,買車不利於理財,他建議年輕人若沒買車,可辦定期票券,不論是搭公車或捷運皆可暢行無阻,要是能將省下的錢,用來買意外險、定期險等,每月大約只要 3,000 元就可以做好完整保障。
錯誤目標 2:「 投資」和「消費」分不清
「投資」與「消費」其實是一體兩面,以年輕人喜歡把錢花在體驗或提升自己為例,如果這些能為自己帶來利益就是投資;反之就是消費。20 ∼ 30 歲是人生中具有決定性作用的 10 年,身處職場的你該如何投資自己呢?方傑森認為,下班後自學某樣技能,把時間花在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上,隨著競爭力提升,收入也會增加。
「可抓月收入 10% 做為提升自己價值的費用。」葉俊佑建議進修前,可先盤點自己的職場技能需求,或是評估未來的工作市場型態,或許可藉此發掘自己的另一項專長,進而轉型至其他產業,不過他也提醒,一次選擇一項課程報名即可,強迫自己上完全程,才能達到提升競爭力的效益。雖然身體健康很重要,但花費上萬元加入健身房相對不划算,尤其是許多年輕人因為惰性,繳了錢卻沒上課,無形中花了很多冤枉錢。
「知識是可以變現的。」方傑森認為,與其將錢花在健身房,不如每月提撥 3% ∼ 5% 收入當學習基金。例如,加入社區大學,順便累積人脈,或是參加線上課程,更能充實自我的競爭力。
不買車、不盲目消費 10 年賺近 500 萬元
如果不買車、不上健身房 ⋯,每年至少可以省下約 30 萬元,10 年就可省下 300 萬元,若是能將省下的錢,運用在台股掛牌的海外 ETF 或台股 ETF 做多元配置,還可藉此拉高投資報酬率。
根據元大投信研究團隊統計,S&P500、0050、美國 20+ 年期 AAA—A 公司債,過去 10 年這 3 檔股債 ETF 投資組合,創造了約 10% 的內部報酬率(IRR),即使投資過程中市場有大波動,但此投資組合的修正幅度卻是最小的,投資人可以安心持有。
假設每月投入 1 萬元,投資報酬率 8%,在長期複利的效益下,10 年約有 180 萬元的獲利,若再加上省下的買車、上健身房等費用,就能獲得近 500 萬元,方傑森建議年輕人要衡量自己購買力而非還款能力,先存錢再考量如何提高生活品質,至少要將 10% 收入進行投資理財。
更多理財觀念,好文推薦你:
- 信託不是有錢人的專利!人生難防 4 大麻煩,你想決定財產的去向,就該趁早計畫這些事..
- 她貸北市老公寓 千萬元,投資 南非幣 3 個月內腰斬再腰斬...專家:除了美元,其他別碰!
- 投資人請張大眼>>買 1 檔基金竟要剝 6 層皮!這些 隱藏成本 神不知鬼不覺 小口小口吃掉你的獲利..
- 一張圖比較 2 種壽險,買錯恐少存 230 萬!檢視財務漏洞看這裡,專家點名「4 大保單錢坑」繳多又賠少
- 他當財務規劃師 3 年、健檢 400 個個案,有感:致富成功的人少,是因為放棄的人太多
本文由 Money 錢 145 期 授權轉載
(圖:shutterstock / 責任編輯:B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