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到早餐店外帶餐點,
可以看到有些店家直接
將剛起鍋的蛋餅、吐司或漢堡裝進塑膠袋,
而熱騰的飲料也直接被裝進飲料杯中,再附上塑膠吸管;
就連內用,也可以看見送上桌的餐盤被套上一層塑膠袋,
食物就直接放在塑膠袋上,
讓人不禁擔憂每天吃進那麼多塑膠,
會讓我們吃成塑膠人嗎?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不是每個材質的塑膠袋
都適合承裝熱食
首先來看看塑膠袋。
市售塑膠袋材質百百種,
而可能被早餐店用來裝餐點或套在餐盤上的,
則以聚乙烯(Polyethylene, PE)
與聚丙烯(Polypropylene,PP)為主,
其中PE又可分為高密度聚乙烯(High-density polyethylene,HDPE)
與低密度聚乙烯(Low-density polyethylene,LDPE),
進一步分析發現到
HDPE:
耐熱溫度約 90~110°C,
具有耐酸、耐鹼、耐油、阻水、阻氣等特性,
外觀多半不透明,
摩擦時會有沙沙的聲音。
LDPE:
耐熱溫度約 70~90°C,
具有耐酸、耐鹼、耐油、耐酒精、耐水等特性,
外觀為半透明或不透明,
耐熱溫度較低,不適合承裝熱食。
PP:
耐熱溫度約 90~140°C,
具有耐酸、耐鹼、耐油、耐酒精、可煮沸等特性,
外觀較有光澤。
由上述資料可以得知,
使用 HDPE、PP 的塑膠袋承裝食物,
其耐熱溫度與特性皆在安全範圍內,
而需要注意的是 LDPE,
因為其耐熱溫度較低,
若是用來承裝熱騰騰的食物或湯麵,
確實可能造成部分物質溶出,
長期食用可能對健康產生危害。
不過市售塑膠袋在外包裝上
都會明確標示出材質以及耐熱溫度,
店家只要有注意,就不太會發生食安問題。
早餐店飲料杯與塑膠吸管
有吃進塑化劑的風險嗎?
接著來看看飲料杯與塑膠吸管,
最常被討論的問題就是塑化劑,
特別是網路謠傳「塑膠吸管是用聚氯乙烯( Polyvinyl chloride,PVC )做的,
因此喝飲料時會順便把吸管中的塑化劑吃下肚。」
不過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塑化劑只是一種代名詞,
主要是指能讓塑膠更具柔軟、更具有可塑性的物質,
例如水、植物油、檸檬酸到矽油等
都可能是塑化劑的成分,
因此許多 PVC 的製品(例如保鮮膜)
必須在製造過程中添加塑化劑,
才能讓成品更加柔軟,
至於其他材質的塑膠製品則根本不需要添加塑化劑,
若額外添加反而會讓產品無法成型。
而早餐飲料杯主要分為塑膠杯與塑膠淋膜紙杯,
材質皆以 PE 與 PP 為主;
再來看看塑膠吸管,最常見的材質為 PP,
因此早餐飲料杯與塑膠吸管
自然不用太擔心塑化劑的問題。
業者應善盡把關義務
消費者購買時仍須仔細留意!
當然,身為外食族,
很難清楚了解早餐店業者使用的塑膠袋材質是什麼,
因此只能從外觀上留意,
若是塑膠袋有遇熱萎縮的現象,
或是出現異味、質變等,
就不要再食用了。
跟大家分享個小故事,
《食力》編輯團隊曾有人在購買湯麵時,
看見店員隨手拿起一個塑膠袋,
將熱到還在冒煙的湯麵裝進去,
塑膠袋瞬間就變形、萎縮了,
結果那袋湯麵當然沒有人敢吃。
其實早餐店每日要消耗的塑膠袋數量真的很龐大,
為了健康也為了環保,
大家還是盡量自行準備可重複使用的餐盒與餐具,
不僅能為環保盡一份心力,
也能夠讓我們吃得更安心。
延伸閱讀
本文由 食力foodNEXT 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LU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