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一定要懂的道理:不生氣,也 不爭氣!張曼娟:活著,最該討好 自己!

天下文化

天下文化

  • 2019-08-13 10:43
  • 更新:2019-08-16 08:39

中年人,一定要懂的道理:不生氣,也 不爭氣!張曼娟:活著,最該討好 自己!

(圖/shutterstock)

 

作者: 張曼娟

 

鐘聲響起,期末考的最後一堂課,

學生早就在教室裡嚴陣以待了,

他們的資料從桌上堆疊到地板,

因為我的考試都是開書考的,

沒有標準答案,

「所以才最難」,學生們這樣說。

長久以來,

我在大學中文系開設的

多半是現代文學課程,

有許多是可以直接運用

在現實社會的生存競爭的,

像是「旅行文學」或是「飲食文學」,

也因此引起某些同事的質疑:

「現代文學不就是白話文嗎?

只要認識字的都能教吧?

學生是為了投機取巧才選課的吧。」

 

為了不讓學生投機取巧,

我的課程一點也不輕鬆。

每次上課前,

學生必須讀完幾篇文章或一本書,

而後在本科設立的部落格上

留言繳交作業,

貼文時間與字數都有限制。

考試時看見學生拖著行李箱入場,

裡面裝著滿滿的應考資料,

也不免捫心自問,這樣會不會太超過了?

然而,為了洗刷學生們的投機汙名,

這樣的訓練是必須的。

於是我便咬著牙,

一屆又一屆的堅持下去了。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學生型態大轉變

連教學也鬥爭不斷

衝出池塘,游進大河

在大學裡教書超過二十年,

從上個世紀到這個世紀,

學生的型態必定有很大改變,

起初幾年在教室裡看見學生求知若渴、

閃閃發亮的眼神,

對教學這件事有了更大的熱情。

到了這幾年,玩手機的、

打瞌睡的、姍姍來遲的,

或是乾脆神隱的學生愈來愈多。

每當我露出倦勤的神態,

便有已畢業的學生或是年輕同事勸我:

「老師,妳的情況已經很好了。」

當我看見別的課堂上,

學生是從最後一排往前坐,

坐滿後三排,

與老師隔著海峽一樣的距離;

而我的學生早早就來教室,

為的是能搶到第一排座位,

這樣才能與我互動,

我知道這樣的情況已經很好了。

我的課都是選修,

卻常常爆滿,沒有開不成的;

為了減少上課人數,

我故意把課排在上午一、二堂,

卻也沒產生什麼嚇阻作用;

我的課堂評鑑每一個科目都能拿高分,

我知道這樣的情況已經很好了。

然而某些時刻,惆悵感還是洶洶來襲。

 

在「現代小說與習作」的課堂上,

有個夜間部女學生交來的小說習作,

一大段都是抄襲自張愛玲的小說,

我告訴她,

在文學創作中,抄襲乃是大忌,

也是一種欺騙行為,

女學生義正辭嚴的回覆:

「抄襲不是妳說了算,

我只是參考了一篇小說,

並不知道那是張愛玲的,

不用給我扣那麼大的帽子。」

「抄襲就是抄襲,不是參考。

如果妳連抄襲和參考都分不清,

那真的很嚴重,

這不是創作問題,是品格問題。」

講這段話的時候,我已經氣到發抖了,

卻仍努力心平氣和。

多年後我學會不生氣,

去理解每個學生說出的話,

做出的行為,都有背後的形成原因。

教學於我而言,

漸漸進入行雲流水的境界。

 

然而,系上的爭鬥或張或弛,從未休止,

我既不屬於任何一個派系,

不想捲入任何一場戰爭,

就顯得更加孤立了。

曾經我試著想做調停人,

卻發覺兩派都有著英雄的悲壯感,

都認為自己發動的是聖戰,

指責對手時毫不留情,義憤填膺。

生氣,只會令我們目盲,

看不見自己的謬誤與偏差,

是我從這些鬥爭

與英雄身上學到的。

年輕時人生第一志願就是進入大學教書,

並不是貪圖大學教授的頭銜,

而是以為在學術單位工作,

應該是比較單純的。

等到真的進入大學才發現,

大學的資源是固定的,

比方開課時數、選課人數、

申請學術研究經費等等,

就像小池塘裡擠滿大魚,

怎能不碰撞激鬥?

那些年我一直在做的事,

就是衝出池塘,游進大河裡。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莊子的這句話,我算是身體力行了。

也就因為打定主意不捲入紛爭,

也不生氣,

才有時間和心力去資源豐沛的大河裡

自在泅泳。

 

年過五十歲,離開大學

人生,進入新的階段

新的階段,新的出發

過了五十歲,人生進入新的階段,

我認真思考辭去教職,離開大學。

聽見的人都覺得可惜,

「為什麼不繼續留在大學?

多少人想進還進不來呢。」

就是因為許多年輕的老師都進不來,

我離開了就能騰出一個教席;

當我離開大學之後,

將會有更充裕的時間,

可以陪伴照顧父母親,豈不是兩全其美?

最難的其實是要過父母這一關。

自小我的成績就不好,

是親戚朋友的孩子中,學習成就最低的。

每次拿到考試成績,

父母不是眉頭深鎖,就是無語問蒼天。

沒想到我竟然逆勢上揚,

出了書,念完博士,

還進入大學教書,總算讓父母揚眉吐氣,洗盡前愁了。

想不到剛過了五十歲,

竟又突發奇想要離職。

每當我一試探,二老便默然不語,

話題戛然而止。

但我並未死心,

過了一年多的某一天,舊話重提。

母親終於望著我,憂心忡忡的說:

「我們不是不支持妳,

可是,妳如果辭職,

就連一個正當的工作也沒有了。」

我突然想到李安的父親曾經對李安說:

「以你目前拍電影的狀況,

應該是有機會拿奧斯卡獎的。

等你拿到奧斯卡獎的那一天,

可以去找個正當的工作嗎?」

我出書三十幾年;

擔任電視和廣播主持多年;

創立了「張曼娟小學堂」十幾年,

而我的母親卻擔心我

離開大學就沒有「正當工作」了。

我沒有生氣,只是思考怎麼樣讓她放心。

隔了兩天,我對她說:

「媽媽請不要擔心,

因為我是個『正當』的人,

所以,不管我做什麼,

都會是『正當的工作』。」

一年之後,我終於離開了大學。

 

真正掌握的人生:

不生氣,也不爭氣

不想再爭一口氣

章回小說《金瓶梅》裡指出,

人生最難勘破的四件事

就是「酒、色、財、氣」。

前三者因為具象,很容易理解,

至於「氣」到底是什麼?

是生氣?鬥氣?頤指氣使?

有沒有可能還包括了志氣與爭氣?

從小我們便想著要有志氣,

不可輕易服輸;

想著要爭氣,不能讓別人看不起。

這其實也是許多苦惱的根源,

尤其是「爭一口氣」。

 

被要求爭一口氣的人,

應該就是像我這種

各方面表現都很平庸的孩子,

我們的面前有一長串需要追趕的優越者,

卯足了勁向前跑,卻依然落於人後,

不但不能爭氣還總是漏氣,

累積了許多挫折,無法建立自信心,

看不見自己,只有前方的目標。

作家戴晨志曾經出版過

一本勵志書《不生氣,要爭氣!》,

當年真的激勵了許多人。

人到中年,我倒是覺得,

不僅不生氣,也不要再爭氣了。

當我們的年紀愈來愈大,便會發現,

身分、地位與頭銜,不過都是鏡花水月,

花了很大力氣爭來的,

卻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唯有不爭氣,

才能看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毋須與他人比較爭競,

也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評價,

至此才能真正掌握人生。

 

看更多好書試讀,成為更好的自己:

 

本文摘自《我輩中人

作者:張曼娟、出版社:天下文化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CMoney 編輯 / Naomi)

天下文化

天下文化

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的理念,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持續引領台灣社會與國際重要管理潮流同步接軌。 出版超過3,800萬冊、4,000種書籍,全年發行量可堆砌59座臺北101的驚人高度。

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的理念,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持續引領台灣社會與國際重要管理潮流同步接軌。 出版超過3,800萬冊、4,000種書籍,全年發行量可堆砌59座臺北101的驚人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