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 張曼娟
鐘聲響起,期末考的最後一堂課,
學生早就在教室裡嚴陣以待了,
他們的資料從桌上堆疊到地板,
因為我的考試都是開書考的,
沒有標準答案,
「所以才最難」,學生們這樣說。
長久以來,
我在大學中文系開設的
多半是現代文學課程,
有許多是可以直接運用
在現實社會的生存競爭的,
像是「旅行文學」或是「飲食文學」,
也因此引起某些同事的質疑:
「現代文學不就是白話文嗎?
只要認識字的都能教吧?
學生是為了投機取巧才選課的吧。」
為了不讓學生投機取巧,
我的課程一點也不輕鬆。
每次上課前,
學生必須讀完幾篇文章或一本書,
而後在本科設立的部落格上
留言繳交作業,
貼文時間與字數都有限制。
考試時看見學生拖著行李箱入場,
裡面裝著滿滿的應考資料,
也不免捫心自問,這樣會不會太超過了?
然而,為了洗刷學生們的投機汙名,
這樣的訓練是必須的。
於是我便咬著牙,
一屆又一屆的堅持下去了。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學生型態大轉變
連教學也鬥爭不斷
衝出池塘,游進大河
在大學裡教書超過二十年,
從上個世紀到這個世紀,
學生的型態必定有很大改變,
起初幾年在教室裡看見學生求知若渴、
閃閃發亮的眼神,
對教學這件事有了更大的熱情。
到了這幾年,玩手機的、
打瞌睡的、姍姍來遲的,
或是乾脆神隱的學生愈來愈多。
每當我露出倦勤的神態,
便有已畢業的學生或是年輕同事勸我:
「老師,妳的情況已經很好了。」
當我看見別的課堂上,
學生是從最後一排往前坐,
坐滿後三排,
與老師隔著海峽一樣的距離;
而我的學生早早就來教室,
為的是能搶到第一排座位,
這樣才能與我互動,
我知道這樣的情況已經很好了。
我的課都是選修,
卻常常爆滿,沒有開不成的;
為了減少上課人數,
我故意把課排在上午一、二堂,
卻也沒產生什麼嚇阻作用;
我的課堂評鑑每一個科目都能拿高分,
我知道這樣的情況已經很好了。
然而某些時刻,惆悵感還是洶洶來襲。
在「現代小說與習作」的課堂上,
有個夜間部女學生交來的小說習作,
一大段都是抄襲自張愛玲的小說,
我告訴她,
在文學創作中,抄襲乃是大忌,
也是一種欺騙行為,
女學生義正辭嚴的回覆:
「抄襲不是妳說了算,
我只是參考了一篇小說,
並不知道那是張愛玲的,
不用給我扣那麼大的帽子。」
「抄襲就是抄襲,不是參考。
如果妳連抄襲和參考都分不清,
那真的很嚴重,
這不是創作問題,是品格問題。」
講這段話的時候,我已經氣到發抖了,
卻仍努力心平氣和。
多年後我學會不生氣,
去理解每個學生說出的話,
做出的行為,都有背後的形成原因。
教學於我而言,
漸漸進入行雲流水的境界。
然而,系上的爭鬥或張或弛,從未休止,
我既不屬於任何一個派系,
不想捲入任何一場戰爭,
就顯得更加孤立了。
曾經我試著想做調停人,
卻發覺兩派都有著英雄的悲壯感,
都認為自己發動的是聖戰,
指責對手時毫不留情,義憤填膺。
生氣,只會令我們目盲,
看不見自己的謬誤與偏差,
是我從這些鬥爭
與英雄身上學到的。
年輕時人生第一志願就是進入大學教書,
並不是貪圖大學教授的頭銜,
而是以為在學術單位工作,
應該是比較單純的。
等到真的進入大學才發現,
大學的資源是固定的,
比方開課時數、選課人數、
申請學術研究經費等等,
就像小池塘裡擠滿大魚,
怎能不碰撞激鬥?
那些年我一直在做的事,
就是衝出池塘,游進大河裡。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莊子的這句話,我算是身體力行了。
也就因為打定主意不捲入紛爭,
也不生氣,
才有時間和心力去資源豐沛的大河裡
自在泅泳。
年過五十歲,離開大學
人生,進入新的階段
新的階段,新的出發
過了五十歲,人生進入新的階段,
我認真思考辭去教職,離開大學。
聽見的人都覺得可惜,
「為什麼不繼續留在大學?
多少人想進還進不來呢。」
就是因為許多年輕的老師都進不來,
我離開了就能騰出一個教席;
當我離開大學之後,
將會有更充裕的時間,
可以陪伴照顧父母親,豈不是兩全其美?
最難的其實是要過父母這一關。
自小我的成績就不好,
是親戚朋友的孩子中,學習成就最低的。
每次拿到考試成績,
父母不是眉頭深鎖,就是無語問蒼天。
沒想到我竟然逆勢上揚,
出了書,念完博士,
還進入大學教書,總算讓父母揚眉吐氣,洗盡前愁了。
想不到剛過了五十歲,
竟又突發奇想要離職。
每當我一試探,二老便默然不語,
話題戛然而止。
但我並未死心,
過了一年多的某一天,舊話重提。
母親終於望著我,憂心忡忡的說:
「我們不是不支持妳,
可是,妳如果辭職,
就連一個正當的工作也沒有了。」
我突然想到李安的父親曾經對李安說:
「以你目前拍電影的狀況,
應該是有機會拿奧斯卡獎的。
等你拿到奧斯卡獎的那一天,
可以去找個正當的工作嗎?」
我出書三十幾年;
擔任電視和廣播主持多年;
創立了「張曼娟小學堂」十幾年,
而我的母親卻擔心我
離開大學就沒有「正當工作」了。
我沒有生氣,只是思考怎麼樣讓她放心。
隔了兩天,我對她說:
「媽媽請不要擔心,
因為我是個『正當』的人,
所以,不管我做什麼,
都會是『正當的工作』。」
一年之後,我終於離開了大學。
真正掌握的人生:
不生氣,也不爭氣
不想再爭一口氣
章回小說《金瓶梅》裡指出,
人生最難勘破的四件事
就是「酒、色、財、氣」。
前三者因為具象,很容易理解,
至於「氣」到底是什麼?
是生氣?鬥氣?頤指氣使?
有沒有可能還包括了志氣與爭氣?
從小我們便想著要有志氣,
不可輕易服輸;
想著要爭氣,不能讓別人看不起。
這其實也是許多苦惱的根源,
尤其是「爭一口氣」。
被要求爭一口氣的人,
應該就是像我這種
各方面表現都很平庸的孩子,
我們的面前有一長串需要追趕的優越者,
卯足了勁向前跑,卻依然落於人後,
不但不能爭氣還總是漏氣,
累積了許多挫折,無法建立自信心,
看不見自己,只有前方的目標。
作家戴晨志曾經出版過
一本勵志書《不生氣,要爭氣!》,
當年真的激勵了許多人。
人到中年,我倒是覺得,
不僅不生氣,也不要再爭氣了。
當我們的年紀愈來愈大,便會發現,
身分、地位與頭銜,不過都是鏡花水月,
花了很大力氣爭來的,
卻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唯有不爭氣,
才能看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毋須與他人比較爭競,
也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評價,
至此才能真正掌握人生。
看更多好書試讀,成為更好的自己:
-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學不會,再多的自由都只是 放縱
- 面對瞧不起你的人,不要生氣,要爭氣... 對那些人最好的報復,就是讓他們「跌破眼鏡」!
- 為妻子插管灌食,就像是恩將仇報…從醫師眼中,看日本人追求「老衰死」的善終智慧
- 【有實力,也可以很美麗!】于美人 浴火重生,從「衣櫃只剩三件衣服」開始...
- 成功者,最想告訴你的一句話:「人生最大的風險,就是你不冒險!」
本文摘自《我輩中人》
作者:張曼娟、出版社:天下文化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CMoney 編輯 / N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