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總是上到懷疑人生?!你該做的不是 逃避,而是在「狗屁工作」中重尋 工作意義!

上班總是上到懷疑人生?!你該做的不是 逃避,而是在「狗屁工作」中重尋 工作意義!

(圖/shutterstock)

 

作者:米凱•蒙戈

 

根據正向心理學,

感到意義跟心理幸福有密切的關係。

找到工作的意義,

對生活滿意度有正面效應,

不僅自我認同提高,

也增加了工作的效率!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有意義的工作

會讓你認同自己

「有意義」就是當從事這項工作:

1. 是在回應一個明確意圖時

(認識或體驗、參與一項計畫

或一場集體冒險……);

 

2. 結合了個人的某種價值、

信仰或強烈傾向

(追隨志向、尊重傳統……);

 

3. 是為了達成個人覺得

有價值的某個目的或目標

(自我學習、享受某種地位、

賺錢、建立自身職涯

、為更崇高的原因奉獻、

為了個人成就感……)。

 

總之,

從事的工作有深刻意義,

是當這項工作

出自個人計畫、

達成或具體展現個人

認定的最佳好處

(個人幸福、個人滿足、

公眾服務、保護環境……)。

反之,從事的工作沒有意義,

是當這項工作無法滿足

上述任何條件。

 

工作的意義

會隨時間流逝

首先,若個人不再追求

最初的目標,

工作有可能隨著

時間流逝失去意義。

比方說,我們是為了錢

才一直從事某項工作,

可是當錢存夠了,

我們開始期望別的回報。

再者,當某些有意識

且具備一致性的行動,

隨著反覆進行獲得成功後,

逐漸變成(下意識的)一種習慣,

跟不上個人期望,一旦改變發生,

意義就消失了。

 

同樣的,

當最初意圖被滿足後,

就不再具有意義了。

一個想擁有交易市場經驗的人

(以擔任營業員維生),

在這個位置待了幾年後,

可能認為他必須尋找新意義

(在既有職位上或乾脆換工作)。

 

最後,意義必定會消失。

尤其是

當個人的價值觀改變、

從事職業的方式不同於

以往並與原有

價值觀衝突,

或察覺公司說大話

和耍手段違背其價值觀時。

 

 

沒有意義的狗屁工作

讓人處於暫時低壓狀態

從工作中找到意義,

有助於為生命找到意義。

根據調查,工作跟宗教、

志工行動或社會關係一樣,

可以使人的存在有意義。

而且有些研究者

在「找到工作意義」

和「生命意義」之間,

觀察到顯著的正相關。

 

工作混亂失序

(工作狂、私生活與

職業生活衝突……),

對生命意義有負面影響;

對工作滿意則會

帶來正面影響)。

工作上,感覺有意義

可以改變一切,

比如:提高工作的動機、

投入程度、滿意度,

並能降低壓力和離職率,

以及改善工作效能。

 

(中略)

 

無用處的狗屁工作

造成工作的暫時低壓

在階級制度中,

每個階級都難逃高度專業化,

經常使人跟企業的一般意義喪失連結。

表面上看來毫無用處的狗屁工作,

對企業獲利是有用的。

但這並非如今某些人

在自身工作中尋求的深刻意義。

 

於是興起一種新病症:

暫時低壓(brown out)。

在電學上,

暫時低壓意指電壓暫時下降

(不像black out 是大規模的電流切斷)。

 

工作者的暫時低壓

是因為感覺不到工作意義,

一時之間變得動力低落。

暫時低壓會導致對工作不投入,

精力下降(懈怠),

負面情緒(嘲諷),

以及想要離職的傾向。

 

這種新世紀疾病越來越常

被職訓輔導員提及,

但是仍缺乏科學界驗證。

職訓公司企業平衡概念

(Corporate Balance Concepts),

於一項 2015 年進行的研究中,

估計全美國有 40%的企業

領導幹部得了這種病

(相較下身心崩潰僅 5%)。

 

而幸福經濟學院於 2017 年 10 月,

以法國人的工作幸福

為主題進行的調查中,

訊問受訪者是否

從職位中察覺到意義。

只有 9%的受訪者

完全不同意

「我覺得我的工作

有意義、有用處」,

所以很難說法國

有暫時低壓的傳染病……。

 

 

通往工作意義的途徑

給工作帶來意義的方式不只一種。

工作不一定要對社會有用。

布蘭特.盧梭(Brent Russo)

與艾美.瑞斯尼斯基,

分別為密西根大學

與耶魯大學的研究者,

他們從同一份大型文學刊物中,

各自找出不同的心理機制,

皆有助於塑造一種工作有意義的感覺:

 

․ 真實性:

工作者覺得本人

(價值觀、工作能力、

個性……)和工作之間

有一致性;

 

․ 自我效能:

工作者覺得自己來

足夠的自主性、

工作能力或組織的助力,

來推動事件進展;

 

․ 自尊:

工作者因為職務,

而覺得自己不論在企業

內外部都是有價值的;

 

․ 終點(目的):

工作者認為自己的工作是有意義的,

是為了他認同的結果,

而融入一套個人

或群體的價值體系;

 

․ 歸屬感:

工作者認同一個群體

或從工作中體驗到

與他人緊密連結;

 

․ 超越:

工作者自認與別人互相連結,

像是大型社會機制內的齒輪,

或從屬於某個

超越自己的目標或遠見;

 

․ 社會文化結構:

工作者接受社會

或旁人賦予的工作意義。

 

以這些不同的心理機制為基礎,

同一批研究者認為,

到最後共有四種通往工作意義的途徑,

就看個人感覺需要的是

加入團體或採取行動,

以及這種需求是朝向自己或他人

(廣義來說:其他個人、

團隊、社群、社會、

人類、神的力量……)。

他們稱呼這四種途徑為:

個人化、連結自我、貢獻與統一。

 

這四種途徑

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至於互斥。

一項工作若能同時開啟好幾種途徑,

那麼工作者會覺得更有意義。

對社會有正面貢獻,

只不過是通往意義的途徑之一。

即使人們從事的是狗屁工作,

一樣能在工作中找到意義。

 

看更多好書試讀,提升職場競爭力:

 

本文摘自《你的工作該耍廢,還是值得拼?

作者:米凱•蒙戈  、出版社:格致文化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CMoney 編輯 / Na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