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己明明費盡心力教養孩子,孩子卻自我中心,從沒將他人放在眼裡,彷彿整個地球都該為他轉動。其實,爸爸媽媽們所謂的「好好教養」,是小孩要什麼就給什麼,寧願苦自己也不能苦孩子,但這樣的愛,只會讓小孩耽溺其中,成為被寵壞的「媽寶」!
文 / 雙寶娘(譚惋瑩)
不少家長曾經跟我訴苦, 自己明明盡心盡力教養小孩, 結果養出來的孩子眼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 別說外人了,連關心自己的家人都辦不到。 為什麼會這樣?
孩子為什麼不懂得關心他人?
曾經在某家超市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個約莫六、七歲的男孩跟媽媽去買東西,結完帳後,媽媽手裡拎著大包小包,男孩兩手空空走在前面,一邊吃著冰棒,一邊對媽媽吆喝:「老媽,你不能走快點嗎?我要回去吹冷氣。」這男孩看到媽媽汗流浹背非但不關心,還要媽媽走快一點,旁邊一個大爺看不下去,訓斥男孩幾聲,沒想到媽媽居然跳出來維護兒子:「我樂意,怎麼了?關你屁事啊,死老頭!」比起孩子,那個媽媽的話更讓眾人大驚失色,目睹一切的我更是如鯁在喉,半晌說不出話來。
這個故事並非個例,少子化的現在,每個孩子都是家裡的寶貝。每次去接雙寶放學,舉目所及沒有一個孩子背著自己的書包,統統在長輩身上,孩子則是拿著零食大搖大擺走在前頭。我還曾經看過有個奶奶忘了帶點心,在校門口被孫子追著打罵:「你這個老沒用的,連個點心都忘記。」孩子明明被愛包圍,為什麼普遍感情麻木,對家人、長輩冷血至極?更別提什麼關心家人,或是有感恩的心了。我忍不住思考一件事:「孩子為什麼不懂得關心他人?」根本原因到底在哪裡?表面看,確實是孩子的問題;但往裡層想,孩子的問題不過是父母錯誤的教養方式導致的結果。那麼,什麼樣的教養方式會讓孩子不懂得關心他人?把孩子視為家庭江湖的幫主,一切以孩子為主,家中所有資源都給孩子用,好吃的孩子先吃,好用的留給孩子用,就算生活再怎麼逼人、錢包再怎麼見底,也要身兼數職,或是借錢養孩子,苦了大人也絕不能苦到孩子。
只能苦自己,不能苦到孩子
華人父母有個盲點,就是捨不得孩子吃苦,尤其老一輩的父母在成長階段過得很辛苦,等自己成為父母之後,難免希望子女不要經歷自己曾遭受的痛苦。這當然源於「身為父母的責任和天性」,傾向讓孩子迴避家庭責任,不管發生天大的事情,都要咬牙頂著。這種表現的背後隱藏著父母對孩子深厚的愛,期望子女可以無憂無慮、平安順利地長大,卻沒想到這麼做只會保護過度,養出對家庭沒有責任感、對家人漠不關心的孩子。這種教養方式也讓孩子的眼光始終停留在自己身上,無法進一步放到別人身上。這深深影響了孩子的人際關係,畢竟一個自私自利的人走到哪裡都不受歡迎,連自己的父母都忍不住抱怨連連了,更何況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外人呢?
(中略)
懂得關心家人,才能學會關心朋友
孩子與家人的關係,是他所有人際關係的基礎。一個懂得關心家人的孩子,才能學會好好關心朋友。我有個朋友的孩子成績優良,上學期還抱了書卷獎回來。有一次,孩子自己報名參加一個校外比賽,全家人積極參與孩子的大小事,扶老攜幼說要當啦啦隊,大家既開心,又對比賽充滿期待。小家庭先趕到比賽會場,結果外公外婆在途中出了小車禍,雖沒有危及性命,但兩個老人家分別受了點傷,情緒也有些不安穩。
我們的責任就是幫世界培養一個有愛的孩子
孩子懂事地對媽媽說:「媽媽,我們不比賽了,先去看外公外婆吧!」說完之後,孩子主動小跑步去跟主辦單位說要放棄比賽。我的朋友一聽紅了眼眶,直說這孩子沒有白疼,明明準備了很久,也很期待參加比賽,但在孩子心中,家人比輸贏更重要。一如想像,這個孩子在學校也常常主動關心同學和老師,總在別人還未出口向他求助之前,就感知到朋友遭遇了困難,主動開口詢問:「需要幫忙嗎?」這樣的孩子,人際關係自然不會太差,走到哪裡都像顆小太陽,溫暖別人的心。以前的教養提倡把孩子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這樣的目標過於遠大不實。教養其實很簡單,孩子是剛好落入父母懷中的天使,我們的責任就是幫世界培養一個有愛的孩子,喚醒孩子愛的能力,讓他出自內心去關心別人。愛是永不止息的學習,讓孩子因愛而幸福,也讓世界因愛而精采吧!
閱讀教育好文,成為優秀爸媽:
- 蔡康永:「聽話的孩子並不快樂!」別再濫用大人的「特權」換孩子的 乖巧!
- 聰明的媽媽,最懂得控制 情緒!你的情緒,決定了 跟孩子的距離
- 面對孩子頂嘴,最好的辦法 不是糾正、責備,而是 ___!(每位家長都應該看看...)
- 爸媽們,不用扮演成天碎念的虎姑婆! 日本的手帳管理術,用「1 張紙」,就讓孩子「主動完成」該做的事!
- 子女長大後,練習把他們當「別人」!過多意見、擅自安排,反而是一種 干涉
本文摘自《別只教孩子善良與光明》,作者:雙寶娘(譚惋瑩)、出版社:方智
( 圖:shutterstock,僅示意 / 責任編輯:Leno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