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尊重」是一種需要培養的「習慣」,美女心理諮商師:不反擊,他們就會失去做人最基本的底線!

寶瓶文化

寶瓶文化

  • 2019-03-05 10:37
  • 更新:2019-12-02 11:56

「被人尊重」是一種需要培養的「習慣」,美女心理諮商師:不反擊,他們就會失去做人最基本的底線!

(圖/shutterstock)

 

作者:  洪培芸

 

「幫我買杯拿鐵,去奶泡、

三顆糖,不要太燙。」

就算只是順便,

但是每個同事都這樣順便下來,

讓你在走回辦公室的路上,

從一杯拿鐵變成了十五杯,

還各有各的偏好和風味。

「幫我領四個A4文件夾、

三個修正帶、五個L夾。

還有,聽說你女朋友給你戴綠帽了,是吧?」

即使她後面刻意壓低了音量,

但還是讓聽在耳裡的他,

心裡完全不是滋味。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辦公室有著數不完,

但是看得見的待辦事項,

以及如影隨形,

卻又看不見的工作壓力,

當然更永遠少不了,

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緋聞及八卦。

順手之勞的小事,當然可以幫。

但你會發現,有些小事你越是幫,

就會讓自己越忙,久而久之,

還變得順理成章。

哪天你的自尊覺醒了,

你的自我茁壯了,你開口拒絕了,

卻會被貼上愛計較、小家子氣、

不識好歹,還有百口莫辯的下場。

 

 

人際剝削,

你必須防微杜漸

你所耳熟能詳的「防微杜漸」這句成語,

其典故是出自於《後漢書‧ 丁鴻傳》。

理想上,是指防止壞事的萌芽,

杜絕麻煩的開端,

但現實上,我們無法未卜先知,

料事如神,所以務實的做法會是,

當開始出現不好的徵兆與跡象時,

就要盡早面對,並且處理。

 

因為人都有習性,

而習性就是從細微的開端,

日積月累而形成。

所以虧人虧久了,就成了習慣;

標籤貼上了,就撕不乾淨了。

那些聽起來不順耳的口頭禪,

甚至語助詞,見到面,

如果不來上這麼一段,似

乎就哪裡不對勁,不怎麼習慣。

 

可是,為什麼都是他在講,

你默默在聽?

為什麼都是她在說,

你在忍受及委屈?

尊重別人,是後天修練,

才能得來的。

奚落別人,是先天內建,

不學就自來。

為什麼?因為人們都需要優越感,

而優越感是比較得來的。

他低,我就高。所以開別人玩笑,

對旁人吐槽,骨子裡就是一種先發制人,

以及勝過對方的感覺在作祟。

至於那些令人尊敬及仰望的對象呢?

他們都是跟過去的自己比較,

沒有奚落別人的心眼,

更沒有貶抑他人,哄抬自己的必要。

 

 

有些人習慣吐槽別人,

也有些人,習慣被吐槽

只要願意抽絲剝繭,

還有往內進一步爬梳自己的感受細節,

你會發現,習慣被吐槽的人

絕不是欣然接受的,而是迫於無奈,

或者已經木已成舟,

難以調整或開口說不。

但諷刺的是,

當一個人想要

去捍衛自己的權利時,

還會被酸小家子氣。

當他想要撕掉這些名為詼諧,

實則貶抑的標籤時,

還會被虧心眼小,

為了這麼丁點小事斤斤計較。

 

對於那些習慣吐槽別人的人,

他若喜歡,稱呼他便是。

他若不要緊,接下來讓他代替。

但是你知道的,吐槽這種事,

沒人希望被吐的是自己。

 

 

臨床心理師的處方箋

關於尊重,

我們都需要重新學習。

尊重自己,是一種習慣

我們的所作所為,

本質上到底有沒有尊重自己?

在合理的範圍內,

完成你想要完成的事。

即使是好事,我們也可能苛求,

過分要求自己。

例如很常見的,

為了目標而持續熬夜,

預支了健康;

為了照顧家人而過度付出,透支了心力。

再良善的目的,再好的出發點,

如果本質上沒有照料及尊重自己,

一切都是本末倒置,過猶不及。

 

尊重別人,是一種需要

自我約束及提醒的好習慣

對於自己的一言一行,

能夠透過後設認知自行監控,

不要得了便宜還賣乖。

彷彿你站在高處,

看著你自己這個人的所有表現。

別人對我們客氣有禮,

其實是出於對方的修養及善意,

我們應該要有正確的理解。

也因此,我們回應對方

的敦厚及友善時,

也會是不卑不亢,舉止得宜。

看到別人有些傻氣的行徑,

也許是出於不適應,

也許是出於不熟悉,

我們能力若可及,

去幫忙化解危機,

或是引導循序漸進;

而不是見縫插針,落井下石,

把他當成取笑的話題,

還自以為高明得緊。 

被人尊重,更是一種需要

高度意識自我警惕的終身習慣

華人社會強調以和為貴,

所以有時被人貶損了,

被當成玩笑戲謔的對象了,

即使心裡不是這麼舒坦,

多半也不好意思立刻糾正、當場表態,

就怕被人當成小家子氣,

貼上沒度量的標籤。

但是真正的大器,是這樣嗎?

寬宏的度量,會是這樣嗎?

更何況度量是用來要求自己,

並不是用來要求別人的。

如同溫良恭儉讓的美德,

需要因時制宜,需要因人調整。

 

面對君子,自然以禮待之;

面對無禮之人,當然以理回之。

有道理的你,態度是不卑不亢,

行為也是有規有矩。

維護自己的尊嚴,何須不好意思。

人性往往是欺善怕惡,

恃強凌弱。如果對方真心認為

自己的幽默無傷大雅,

那怎麼不見他的玩笑話拿主管當主角?

怎麼不見他用自己開玩笑?

常言道,最高明的幽默是自嘲,

想要博得滿堂歡笑、緩和氣氛,

或製造輕鬆氛圍,永遠有更好的方式,

永遠有更高明的調整,

犯不著拿你當箭靶,用你來開刀,

而滋味何須是奚落或嘲諷?

可以用溫暖、詼諧作為調味料。

 

我們都希望活得好,

所以良性互動的人際關係,

更是不能少。我們可以學習

接受他人批評與指教,

因為這是雅量,也是持續修練的涵養,

但是無理的使喚,無禮的吐槽,

不僅沒有必要,久而久之,

也會讓人際關係的互動模式僵化,

並且讓情緒陷入低潮。

人生在世,活著的每分每秒,

都離不開人際關係。

無論有沒有血緣關係,無論親疏遠近。

尊重、平等的對待,

讓我們更有價值感。不

僅如此,我們也希望結識的人群,

置身的環境,也足夠優質,

值得我們欣賞及學習。

 

看更多好書試讀,成為更好的自己:

 

本文摘自《人際剝削》

作者:  洪培芸 / 出版社:寶瓶文化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Planet)

 

寶瓶文化

寶瓶文化

文學、教育、視野、生活、後青春。 向自己提一個問,讀一本書,去探觸、延伸生命的邊界。 寶瓶文化:https://www.facebook.com/aquarius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