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實驗:會玩跟不會玩的孩子,差距竟然這麼大!不只身心靈更健康,還懂得…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 2019-03-04 10:42
  • 更新:2019-11-22 10:00

科學實驗:會玩跟不會玩的孩子,差距竟然這麼大!不只身心靈更健康,還懂得…

(圖/shutterstock)

 

其實孩子愛玩是天性,

有時,不需過度限制孩子,

而是讓他們在玩耍中成長,

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一)現在不讓孩子玩,

30年後會失業?

一談到孩子愛玩、貪玩這些話題,

很多媽媽都有說不完的無奈,

總覺這樣的孩子“不夠沉穩”、“淘氣”、

“將來成績不好”等等。可是你知道嗎?

在前段時間的貴州資料峰會上,

馬雲卻語出驚人,

道出了令家長們深深反思的教育真相:

現在的社會,

如果我們還是繼續以前的教育方法,

讓我們的孩子從小記、算、背,

而不讓孩子去玩、去體驗自然,

那麼我可以保證,

30年後這樣的孩子找不到工作!

 

馬雲說這些是在危言聳聽嗎?並不是!

因為按照目前的社會、科技發展情況來看,

在未來,大資料、機器完全可以取代人類

去做那些需要死記硬背的知識。

而機器永遠取代不了的,

是人類的智慧、創造力、情感。

而孩子的智慧、創造力、情感,

靠生硬地學是很難掌握的,

更多地需要孩子從小在玩耍、

體驗自然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

 

(二) 讓孩子玩,

真的這麼重要嗎?

答案是肯定的!

心理學家約翰•蒙尼,為了研究“玩耍”的意義,

曾用猴子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

他把幾隻活潑可愛的小猴隔離開來,

單獨關在一個籠子裡,

不讓它們跟同伴有玩耍、嬉鬧的機會。

結果,這些被剝奪了玩耍機會的小猴子成年後,

在性格、行為習慣上,

顯得比其他猴子更加孤僻、木訥,

有時還會表現得敏感、易怒、暴躁。

 

這個著名的實驗,

給了教育家們極大的啟發意義:

玩耍對於孩子來說,

可能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事實證明,確實如此!

孩子在成長發育的過程中,

每個年齡段都有這個年齡段該做的事情,

比如在幼兒時期,孩子正處於“口欲階段”,

通過把東西放到嘴巴裡來感受它們的質感,

如果得不到正確引導與滿足,

就會在今後的性格、習慣上造成不良影響。

 

孩子每個年齡段需要完成的技能培養,

就像大樹的年輪一樣,一圈圈緊密相連,

最終建立起完善的人格。

如果哪一環節出了問題,

就好比大樹空了心,這就危險了。

而孩子在童年階段

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玩耍!

童年缺失了玩耍能力的孩子,

在未來的成長道路上,會缺少很多樂趣,

更容易變成呆板木訥的成年人。

 

 

(三)會玩的孩子,最健康!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

常把孩子童年期的玩耍比喻為“人生的彩排”,

感覺真的是非常恰當。

其實,無論人類的幼兒還是動物的幼崽,

對於玩耍的熱衷幾乎是與生俱來的。

小動物會通過跟夥伴的

玩耍、打鬧、追逐、撕咬,

逐漸掌握它們成年之後

獨立生存時需要用到的捕獵機巧。

而對於孩子來說,

玩耍在成長的過程中

同樣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首先,玩耍可以説明孩子

很好地認識自己、瞭解自己。

比如,孩子在津津有味地撿地上的落葉時,

會發現那些五角形的楓葉,

竟然跟自己的小手手有些相似,

都有著 5 個尖尖。這其實,

就是孩子認識自己身體的過程。

 

其次,玩耍可以幫助孩子

在探索周邊環境的過程中,

建立起基本的社會情感。

比如善良、感恩、珍惜等等。

曾經有一個孩子,在雨後的植物園玩耍時,

無意間捏死了一隻小蝸牛。

媽媽看到了,沒有責備,只是隨口說了一句:

“這只小蝸牛的媽媽外出找吃的了,

要是回來看不到自己的孩子,得多傷心呀!”

沒想到孩子聽完,眼圈變得紅紅的……

這一刻,孩子的內心的“善”,就開始萌芽了。

所以你看,孩子健康身體、

健全人格的培養,幾乎都離不開玩耍。

好好教孩子學會怎麼玩,也是一門學問啊。

 

 

看更多好文,拉近你與孩子間的距離:

 

CMoney 責任編輯 / Julie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來自網路的好文章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