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在學校遇到狀況,接到電話的總是媽媽卻不是爸爸…

寶瓶文化

寶瓶文化

  • 2019-01-23 13:42
  • 更新:2019-02-21 10:20

為什麼孩子在學校遇到狀況,接到電話的總是媽媽卻不是爸爸…

(圖/shutterstock)

圖 / shutterstock

 

作者: 洪培芸

 

她接到學校老師電話,急急忙忙跟公司告假。

抓了錢包、手機、鑰匙,

火速攔截一部計程車,趕到學校輔導室。

是的,兒子又闖禍了。

不過,其實也不是了不起的大事,

就是跟同學起了衝突,

兒子堅決不認錯、不道歉。

雙方持續僵持不下,

導師只好聯絡家長到校處理。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她的心中有著無限感慨和心酸。

為什麼總是「她」接到電話呢?

孩子的爸,是的,另外一位家庭關係合夥人

正在家中吹著冷氣,玩著線上遊戲。

她的先生、孩子的父親失業在家已經兩年餘,

多的是一大把的時間,然而卻沒有人

會在第一時間想去聯絡「父親」,

最快被想到,然後必須親上火線的,

往往都是含辛茹苦、懷胎九月的「母親」。

哪怕她身心俱疲。她這根蠟燭為了工作,

為了家庭,持續兩頭燒。

何止沒有自己,即使即將燃燒殆盡,

但卻沒人放過她,

而她,也無法放過自己。

因為她是一名「母親」。

 

我們的社會對於關係角色及隨之而來的認知、

責任與期待,有著相當僵化的思維及刻板印象。

 

 

父親與母親對孩子來說,

都很重要,

只是站在不同的位置

我一直很欣賞英國精神分析學家

唐諾‧溫尼考特(Donald W. Winnicott)

所提到的一個概念,即「保護與支持的環境」

(holding environment),

它可以用來解釋母親,也可以用來解釋父親。

父親與母親:我們都很重要,

只是站在不同的位置。

所以我想,一位「父親」,

所能提供及扮演的最好角色,

就是能夠在外圍保護及支持妻子與孩子。

當妻子與孩子過分黏膩時,他有能力,

也有意願將兩個人分開來,各自獨立。

這個保護與支持是心理上的,

而非傳統上的認知:最常見的經濟支柱而已。

此外,刻板印象也讓許多父母

各自所擅長的能力無法發揮,

讓許多父母的限制更加侷限。

擅長的,不能做,因為會被取笑;

不擅長的,你必須繼續做,

因為古往今來都是如此。

爸爸就該是「那個」樣子,

媽媽就該是「這個」樣子,

所以很努力要稱職,但是完全不稱心,

以至於到了最後,也難以稱職。

即使擁有自覺,想要抗爭與改變,

也往往事倍功半,徒勞而返。

因為外界排山倒海而來的指責及批評,

如同滾滾洪水襲來。

在我們的社會裡,不是好母親,

比起不是好妻子,更加失職,更是一件大事。

輕則招致閒言閒語,但已經夠不好受了;

重則被謾罵與攻訐,只要孩子出了一丁點事,

就是「你」沒有教好。

哪怕是你太嚴格,還是你太放縱,甚至你太疏忽。

怎麼做,都有人嫌,怎麼做,

都不對,應該說,都不「夠」對。

 

 

母職角色的矛盾困境,

有誰看見,有誰憐

在過去大家庭的時代,

出入都有親戚及鄰居互相照看,

孩子無須隨侍在後,

更沒有從二○○二年開始施行,

現代父母絕對必需的

「育嬰留職停薪假」相應制度的產生。

因為社會結構及環境變遷極快,

女性在短短二十多年間受到高等教育,

在學校即有優秀傑出的表現,

出了社會,進了職場,更是能夠發光發熱。

但是進入婚姻及家庭之後的角色認知、責任

及期待,無論是一位妻子,還是一位母親,

都沒有相對應的改變、調整及鬆綁。

甚至,連想要請個「育嬰假」被刁難,

也是時有所聞,差別只是明著來,還是暗著來。

這更彰顯了作為一位母親的負擔及無力感。

明明是「性別工作平等法」

所規定的工作權益,

卻彷彿掛名般存在。

看起來好看,卻難用得很,甚至不能用。

除非你有包袱款款,心理準備就是再也不回來。

 

 

臨床心理師的處方箋

一起解放現代母親的困境,

從現在開始,由你、我做起。

 

媽媽互助團體

我見到現在越來越多的職場婦女會組成讀書會。

大約在兩周到一個月之內,

她們訂出一個時間,選定一本書籍,

學習及互相交流有關育兒、

教養相關的最新知識,以及分享心得。

它不只是知識上的學習,更重要的是,

是這個具體成形的團體能夠發揮出,

超越孤軍奮戰的效益與價值。

一個人閱讀很容易紙上談兵,

但是一群人討論,有更多實際案例

可以作為參考與借鏡,並且互相加油與打氣。

我們不只要顏如玉,更需要有溫度的

情緒支持、回饋與鼓勵。

 

釋出親職功能

你不是全能,更無須萬能。

我們都希望給予孩子最好的,

無論是精神,還是物質,

所以有時候看到丈夫照顧孩子時的粗手粗腳,

或者粗枝大葉,往往會心生焦慮,

看不下去,立刻攔過來,

深怕孩子受了點傷,身上多了一處瘀青。

身為女性,我們必須看見我們的限制。

我們身邊的人雖然有待訓練,

但他是一塊璞玉,只要多點練習,

就會是你的神隊友、好伴侶。

更重要的是,

這也是留給孩子能與父親親近,

深化彼此關係的最佳時機。

 

鬆綁,就由此刻開始。

讓我們重新定義母職,

讓每一位母親都能保有自己,

在家庭裡游刃有餘。

 

 

 

本文摘自《人際剝削》

作者: 洪培芸 / 出版社:寶瓶文化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責任編輯 / Julie)

 

 

寶瓶文化

寶瓶文化

文學、教育、視野、生活、後青春。 向自己提一個問,讀一本書,去探觸、延伸生命的邊界。 寶瓶文化:https://www.facebook.com/aquarius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