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文/黃曼瑩
身高156公分,體重卻只有28公斤,
現年30歲的張小姐被送至醫院時,臉
色慘白、身體瘦弱,
連站都成問題,宛如紙片人現身,
護理人員甚至懷疑她是家暴受害者。
醫師問診時,她自訴這幾年來飽受腸胃道疾病之苦,
經常腹脹、腹痛、腹瀉,有時才吃一點東西就狂拉,
甚至拉出鮮血,體重當然直直落,
到處就醫,卻找不出病因,
最後才確診為發炎性腸道疾病。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症狀似腸躁症易延誤確診
錯過治療時機
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主任蘇銘堯指出,
發炎性腸道疾病依照發炎分佈形態、侵犯腸壁程度,
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兩者症狀不一樣,
前者為明顯的血便、腹瀉症狀,
後者則以腹痛、腹瀉為主。
由於這些症狀與一般腸胃炎差不多,
許多患者一開始只是忍一下,
或至社區藥局購買成藥,以致延誤就醫,
平均拖到半年以上才就醫診治,
但病情已到中度、重度等階段,治療棘手。
以張小姐為例,
在確定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時症狀已達到中、重度的程度,
連為了確診而使用的新式膠囊內視鏡,
都因為腸道長期發炎嚴重阻塞而卡在腸道中,
緊急轉至林口長庚醫院急診。
新一代生物製劑副作用低
穩定控制發炎性腸道疾病
蘇銘堯主任指出,
儘管發炎性腸道疾病無法完全根治,
但可以透過藥物來控制病情,
現階段醫界對於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有三大目標,
包括腸黏膜恢復正常、
病理上的發炎反應緩解、臨床症狀改善,
只要能達到這三點,就屬於有效控制病情。
在治療上,針對不同程度的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給予不同的治療,
如果屬於輕度、中度,
一般建議,患者使用5-ASA 藥物來調節免疫系統,
並視狀況來使用類固醇,藉此抑制發炎。
如果發炎控制良好,
則醫師會盡可能將類固醇轉換成免疫調節藥物來維持治療。
若是病情難以控制,或患者對類固醇產生依賴性時,
醫師通常建議換用生物製劑。
蘇銘堯主任進一步指出,依據不同的機轉,
生物製劑可分為抗腫瘤壞死因子、腸道專一生物製劑,
前者係針對全身性發炎反應,範圍較廣,
卻也容易引發副作用。
至於腸道專一生物製劑,則是直接作用在腸道上,
目標明確,較不易產生副作用,
對於需要長期治療的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來說更是方便。
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如長期抗戰
定期回診是關鍵
蘇銘堯主任提醒民眾,如果排便習慣的改變,
且有腹脹、腹痛等問題,
這些症狀超過四週,就應該就醫檢查。
確診後,應在醫師評估下用藥,病友需有心理準備,
因為這會是一場長期戰役,務必定期回診,
並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正確飲食,
才能減少復發機率以及併發症。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S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