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撰文:張國蓮
這次全球金融市場的黑色 10 月,
知名財經作家蕭世斌完全無感,
並不是因為他能神準預知
而提早做好準備,
也並非手中的投資組合
沒有「暫時」受到影響,
而是蕭世斌已從過往的失敗經驗中
學到「不借錢投資」、
「資產配置」
以及「長期投資」的重要性。
繼續看下去...
( 贊助商連結 )
回顧 2000 年科技泡沫,
當時仍在工作的蕭世斌,
眼見台股回到 10 年線,
而根據過往經驗,
每次台股到達 10 年線一定反彈,
於是想大賺一筆的蕭世斌,
不僅拿出手中所有的資金,
還把房子拿去抵押借錢,
買進台股基金,然而 2001 年 911 事件
將台股由 6,000 餘點再打落到 3,000 餘點,
也徹底打碎了蕭世斌的發財夢。
「當時若能再加碼,當然就很好,
因為我買的是基金不是個股,
只要景氣回來就會反彈。」
很遺憾地,蕭世斌當時
手中已沒有子彈(資金),
還因為有貸款,
煩惱、擔心到睡不著覺,
他自嘲當時
「一想到萬一房子沒了,家人怎麼辦?」
就快要失去理智。
最後,蕭世斌斷尾求生,
把貸款清掉,忍痛賠了 200 萬元,
然而就像所有散戶一樣,
認賠殺出後,市場就開始反彈了。
唯一慶幸的是,
自有資金部分漲了一些回來。
這次經驗讓蕭世斌學到
「不要貸款(借錢)去投資」。
也因為謹記教訓,
蕭世斌得以安然度過 2008 年的全球金融海嘯。
重新調整資產配置
躲過股災、資產倍增
蕭世斌在 2007 年退休,
考慮已經沒有固定收入,
因此重新調整資產配置,
把股票基金轉至債券基金,
股債的配置比例各為 3 成與 7 成。
2008 年全球金融海嘯時,
蕭世斌的整體資產才跌 10%,
相比金融市場動輒至少跌 50% 的情況,
確實跌得很少,
而且也沒有借錢投資,天天安心睡覺。
更重要的是,
一年以後整體資產就漲回來了。
資產配置的效益
讓蕭世斌體認到
股債配置的重要性,
而把投資等級債券列為核心,
更讓蕭世斌相信,
退休族在標的選擇上應穩健偏保守。
因為投資等級債券是防禦型商品,
沒有違約問題,本金與利息都不會跑掉,
只要長期持有一定是獲利,
唯一差別只是賺多賺少而已。
時間來到今年,翻開基對帳單,
蕭世斌發現 2 檔
從 1997 年投資至今的股票型基金,
即使經歷過 2000 年、2008 年的重大股災,
長期下來的年化報酬率最高約近 8%,
但這是扣除了年費用率約 2%,
因此實際上年化報酬率為 10%,
等於 7 年本金就翻了 1 倍。
2 檔債券型基金也持有近 11 年,
長期下來的累積報酬也高達 60%,
年化報酬近 5%,表現亦相當穩健。
不只蕭世斌,
已做好資產配置的基金教母蕭碧燕,
也對這次 10 月全球金融市場大修正沒有感覺,
但卻跟野村投資策略部主管張繼文一樣,
得回答每次金融市場大修正後
撲面而來的基金解套問題。
專家們不禁感慨
「同樣的劇情、同樣的求助內容」
總是重複不斷地發生。
落實基金解套 2 步驟
照樣安心吃飯、睡覺
蕭碧燕即笑著表示,
投資難免會賠錢,
但是賠錢的情況不要每次都一樣,
若投資人發現每次賠錢的情況差不多,
代表沒有記取教訓。
專家們鄭重建議,
投資人應該利用這次黑色 10 月的教訓,
下定決心調整自己的投資方式,
除了秉持不要借錢投資的原則外,
以長期投資角度來做資產配置,
才能即使股災降臨,
也能照樣安心吃飯、睡覺。
別猶豫了,
就依照專家們提供的 2 步驟,
立即處理自己的投資組合吧!
步驟 1 重新確認目標與
可接受的風險及報酬
蕭碧燕直言,8、9 成投資人在買基金時,
目的只有一個:賺很多錢,
從來不曾想到風險。
因此,調整投資組合第一步
就是釐清目標:
資產穩定增長或短期快速獲利。
以蕭碧燕個人來說,
目標是資產穩定增加,
因此市場上
有名的、飆漲(但也會大跌)的基金,
她一檔也沒買。
蕭碧燕表示,
投資最忌諱的一點是
只考慮投資報酬率,
卻忘了成功機率,
但實際上成功機率
才是投資人能不能獲利的關鍵。
通常,風險越高,成功機率越低!
投資人不妨從自己的投資經驗中了解,
多少的基金波動度與
相對應的虧損幅度,
是自己無法接受的,
那麼就痛定思痛,
以後不要再投資這樣的標的。
步驟 2 檢視與調整
自己的投資組合
確認好自己的
投資目標、風險與報酬接受度之後,
下一步就是要搞清楚
手中的標的是什麼?
張繼文提供 2 個檢視重點:
①持有標的是否過度集中。
例如全部是債券基金,
甚至一堆當地貨幣計價的債券基金。
②確認重災區情況。
例如是因為基金種類過度集中,
還是基金績效短中長期均居同類型後段班。
對應的調整的作法則有:
①若投資過度集中,
就依據分散原則,
將不符合目標的基金賣出,
挑選符合目標的基金。
若不會挑選適合的基金,
不妨參考本期「焦點基金」
全球型基金專題一文(詳見 Money錢 135 期),
以全球型基金來做資產配置,
既簡單又能達到長期資產穩定增長的效果。
②若基金績效不好,
直接將該基金賣出轉至
績效在前 2 分之 1 的
同類型基金即可。
如果投資組合並沒有過度集中,
持有的基金績效也沒有不佳的情況,
在本次 10 月大修正中的虧損程度
應不至於太嚴重。
此時,可考慮
逢低加碼攤平的作法,
2 項原則可做為執行的依據。
原則 1 定期定額投資人,
堅持扣款。
負報酬率只是一個「過程」,
只要中途不斷炊,繼續扣款、累積單位數,
長期投資的結果將不會讓投資人失望。
原則 2 算好資金比重,
確認資金不中斷,且能越跌越加。
例如手中資金至少可分成 36 個月
來做定期定額扣款或加碼。
至於何時是加碼時機,
有 2 個依據:
① 標的市場過去一段時間
最大跌幅為何?
或
② 標的基金過去一段時間,
最大虧損為何?
投資人擇一採用。
投資人可以取最大虧損幅度的 2 分之 1,
例如 30% 的一半是 15%,
只要市場或基金跌破 15%,
就啟動加碼機制(詳見下表說明)。
綜上所述,簡單做個結論:
資金不充裕的投資人,
專心定期定額即可;
如果手上有多餘資金,可以加碼,
但建議要做到「越跌越加」。
例如啟動加碼機制後,
每次報酬率再往下跌 5% 或 10%,
就拉高加碼金額,
如此,等股災後的下一波反彈或起漲,
投資人通常可以享有不錯的報酬。
本文由 Money 錢 135 期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想看更多,歡迎詳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