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圖 / shutterstock
作者: 洪莉
度過了4 年輕鬆快樂的小學時光,
孩子們已積累了一定的體能和眼界,
進入中學之後,
開始在課程的廣度和深度上逐漸加速。
在每週一次的工藝課上,
他們學會製作較複雜的杯子、
陶盆及各種造型的藝術品。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重視獨立的思考教育
德國的語文課不是像中式教育那樣
在老師的指點下,劃分段落大意、
抓重點,而是以大量閱讀、
深刻理解、培養獨立見解為重心。
高年級開始學習微積分等高等數理化課程,
上很多的實驗課,並鼓勵積極發言,
勇於表達見解。
中學生還須學會做項目管理
(按:在有限的資源下,
運用系統的觀點、方法和理論,
對項目有關的全部工作進行有效管理),
完成兩週的社會實習、團體出國旅遊和做義工等。
他們賺零用錢的方式也更加多樣化,
比如給低年級學生做家教、照看鄰家小孩。
我兒子和朋友們的孩子都做過這些工作。
德國中學沒有最後一試定生死的高考
(按:相當於臺灣的大學學測與指考),
中學最後兩年的各科平時成績和
最終選擇方向的四科畢業考成績的累積平均,
就是高中畢業成績,高中畢業即可上大學。
他們在考試訓練、應試能力、
奧林匹克數學比賽成績等方面,
普遍不如中國學生,但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
社會能力、創造力,以及知識的深度與廣度、
心理成熟等綜合素質,遠在中國學生之上。
這不是孩子個體的差別,
而是兩種不同教育方式的必然結果。
德國教育的兩大特色
德國教育還有兩點特別之處:
一是從小學到大學,
沒有班長、沒有班級幹部,
每個班級只有一個學生代言人,
職責是將同學的意見提交給老師或校方。
學生代言人由學生選舉產生,
沒有老師或校方參與。
二是從小學到大學,
考試成績屬於個人隱私,
老師不得公開、不許排名,
更不能以考試成績
將學生分出優劣等級。
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
是德國教育的重要責任。
在這樣充滿正能量的生長環境中,
會讓他們養成互相尊重、
不比較、不巴結、不嫉妒、不歧視、
真實坦誠的個人特質。
孩子們打架只是缺乏了解
好友給我講過老師對她兒子
艾米爾獨特教育的故事。
艾米爾10 歲時,和同學打過架,
老師的處理方式讓她感到新奇。
老師沒有進行批評教育,
也沒講要團結友愛的大道理,
只是對他們說:
「你們之所以打架,
一定是互相缺少了解,
才誤解了對方。
這樣吧,給你們一個家庭作業,
回去一起做個大蛋糕,然後帶來給同學吃。」
為了完成這個作業,兩個孩子開始一起商量,
他們首先查閱蛋糕食譜書,
選定做什麼蛋糕,然後分頭準備材料,
最後兩人約好時間,在同學家廚房裡,
按照食譜步驟一起合作動手做,
最終烤製出香噴噴的蛋糕。
他們親手烤製的蛋糕,
獲得了同學及老師的誇獎和感謝,
兩人從此也成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好友還說,當她和德國老公發生爭吵時,
艾米爾既不害怕也不躲避,
而是鎮靜的說,媽媽你不要那麼大聲,
你們只是缺乏溝通、互相誤解,
你們好好談談吧!
兒子的成熟理性,
常常讓她領悟到正確教育的力量。
本文摘自《德國骨子裡的氣質 》
作者: 洪莉 / 出版社:任性出版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責任編輯 / Jul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