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怎麼會是我?」藝人余天和李亞萍的二女兒余苑綺,
平時注重養生,不菸不酒、重視運動,
2014 年 8 月因多次血便就醫檢查,
赫然發現罹患直腸癌第一期,驚訝不已,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表示,
直腸癌的發生率和復發率都比大腸癌高很多,
民眾若有長時間排便習慣改變的情況,
應盡快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趕緊接下去看看…
(贊助商連結…)
余苑綺平日注重養生,不菸不酒,近日卻驚傳罹患直腸癌第一期。
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位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 病灶範圍廣泛包括盲腸、結腸 (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 總長度約 150 至 170 公分, 其中最靠近肛門的直腸僅有短短 12 至 15 公分, 罹癌風險卻最高。 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 整體觀察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 約四分之三發生在左側的乙狀結腸至直腸部位, 由此可見,直腸癌的發生率遠高於大腸癌。 此外,直腸有儲存糞便的作用,癌變的風險高, 一旦確定罹癌, 癌細胞轉移至肺臟的機率比大腸癌高 3 至 4 倍, 第三期的復發率也比大腸癌高 4 成。 部分患者在接受手術切除治療後, 還需進行放射線治療,降低復發率。 更讓人關切的是,直腸癌的病灶位置若過於接近肛門, 嚴重時可能需面臨摘除肛門、改做人工肛門的命運, 對患者的健康照護和生活品質,無疑產生重大負擔。 高油脂和高熱量飲食是造成大腸直腸癌的風險之一。
一般來說,大腸直腸癌好發於中老年人, 特別是生活和飲食習慣不佳的族群, 但為何生活型態看似健康的余苑綺卻突然罹患直腸癌? 糠榮誠醫師表示,除了生活和飲食習慣,癌症基因、 藥物或長期暴露在放射線之下等,都可能導致癌症。 最近收治的2名28歲未婚女性患者, 一個愛吃鹹酥雞,因長期血便就醫才發現是直腸癌; 另一名平時作息正常,卻經常外食,以為胃痛就醫, 檢查才發現是胃部下方的升結腸長了腫瘤, 且已屬大腸癌第三期,癌細胞已轉移至淋巴。 近年來,民眾的健康意識抬頭, 特別是年輕人,一發現可疑症狀就求診, 造成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居高不下, 且數據顯示有年輕化,且男多於女的趨勢, 但因女性常給人作息規律、 飲食節制、罹病風險低的印象, 所以一旦確診就容易被提出來討論。 如何才能避免大腸直腸癌找上自己? 除了老生常談的適度運動和每天蔬果 579 之外, 糠榮誠醫師提醒,腸道息肉在 5 至 10 年內 轉變成惡性腫瘤的機率約 20%至 40%, 建議患有息肉或 40 歲以上有腸癌家族病史的高危險族群, 應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 需特別注意的是,腸道健檢方式「不用求貴」, 正確選擇檢查方式如大腸鏡才比較重要。 廣泛的大腸,包括盲腸、結腸和直腸,全長約150至170公分。 曾有一名 50 多歲的董娘, 除了偶爾交際應酬,平日作息正常, 且每半年做一次高階健康檢查如 MRI(核磁共振), 但卻因腫瘤太小或檢查位置有死角, 無法及早發現腸道腫瘤,某日因右部腰痛就醫, 經超音波和大腸鏡等檢查才發現肝腫瘤,且大腸癌已末期。 除了選對檢查方式,糠榮誠醫師也提醒, 檢查前務必確認檢查範圍是「全腸道」, 也就是包括大腸至直腸的全部檢查, 以免篩檢工作只做一半, 容易錯失早期發現和治療的時機。 另一方面,觀察排便狀態 也是早日發現大腸直腸癌的方式之一。 醫師表示,若發現有大便習慣改變 且持續1至2個月、體重莫名下降、 食慾不振、長期腹痛等現象, 就要提高警覺,趕快就醫。 特別的是,若發現肛門排血,需進一步辨別, 如果血色鮮紅,像皮膚被割到一樣, 通常是痔瘡的問題; 若血色暗紅、大便中摻雜血絲、 糞便外圍帶有黏膜感,且經常有殘便感, 想大便卻只排出一點點, 幾乎可確定是大腸直腸癌的徵兆。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Susan) 直腸短短15公分 致癌風險居腸道之首
不同於大腸癌,直腸癌因侵襲風險較大,
一、腸癌年輕化!
二、基因突變、生活習慣差都是原因
三、別忘了全腸道檢查
四、腰痛就醫,竟已大腸癌末期
血便不等於腸癌!
五、觀察血色和糞便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