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提起鄭板橋,世人皆知難得糊塗。
難得糊塗,究竟難在何處?
難就難在雞毛蒜皮不計較,大是大非不糊塗。
反觀生活中的不少人,
整日為一點蠅頭小利糾纏不休,
遇到原則性問題反倒隨波逐流,
可謂“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完全是本末倒置。
小事不計較,是一種心態。
老話說“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小事上斤斤計較的人,其實是在給自己添堵。
小事上懂得退讓的人,往往有大智慧、大格局。
《桐城縣志》記載了這樣一則小故事:
清康熙年間,桐城張家在修葺祖宅時,
就宅基邊界問題與鄰居吳家發生了爭執。
兩家大宅都是祖傳的產業,年代已久,
誰佔了誰三分地本就是筆糊塗賬。
涉及祖產,誰都不肯退讓分毫。
張家家主張英時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
小小的民事糾紛牽扯到尚書大人,
就連官府都不願沾惹是非。
眼看矛盾越鬧越大,張家人只好飛書進京,
把這件事禀報張英,打算讓他出面擺平吳家。
張英閱過來信,只是釋然一笑,
大筆一揮賦詩一首,詩曰:
千里傳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遵照詩意,主動將垣牆拆掉,
向自家園內退讓三尺。
誰知這一舉動竟然感動了隔壁吳家,
也效仿張家把圍牆後撤三尺。
自此兩家院牆間,空出一條六尺寬的巷子,
可供鄉鄰們自由通過。桐城六尺巷由此得名。
大事不糊塗,是一種原則。
在原則性問題上要明確底線,
遇事不做牆頭草,待人不做爛好人。
人的一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情就那麼幾件,
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堅守原則,才是真正的靠譜。
都說字如其人,
做人標榜“難得糊塗”的鄭板橋,
就連書法作品都很“不正經”。
他在漢隸中混入行、楷、草的寫法,
美其名曰“六分半書”。
然而正是這樣一個寫字不守常規的人,
在為官批覆鄉民訴狀時,無論處理什麼問題,
哪怕發怒斥責刁民,
回覆的批文也從不潦草含糊,
足見其為民負責的精神。
鄭板橋擔任濰縣縣令期間,正逢大饑荒,
嚴重到出現人吃人的現象。他不顧上峰阻撓,
提前開倉放糧,救活了數萬名災民,
可自己卻因此罷官還鄉,以賣畫為生。
鄭板橋擅畫竹,曾在畫旁題詩: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這首《竹石》表達出的傲氣風骨,
與世人常談的“難得糊塗”大不相同。
不斤斤計較是他的胸襟,
不同流合污是他的態度。
小事不計較,
才會有大氣度,
平靜看待世間的紛擾,身居鬧市而心懷寧靜;
大事不糊塗,才會有大格局,
不被眼前小利所誘惑,俯仰無愧于天地內心。
生活不是計算題,雞毛蒜皮別算計;
生活不是糊塗賬,心中有數才不慌。
守住內心的寧靜,守住做人的良知。
本文由儒風大家授權,原文 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Kae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