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文 / 黃曼瑩
「吃錯了會生病」,
有一些人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等,
其中罪魁禍首正是「營養比例」失衡,
其實,近年流行的生酮飲食也要注意營養比例。
自然醫學博士表示,
透過檢測可以知道自己是否適合生酮飲食,
同時為大家揭開生酮飲食的迷思:
像是「生酮飲食是低熱量飲食」、
「生酮飲食是只吃肉不吃菜」?到底真相如何?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為什麼疾病容易找上門?
最常被忽略的重點,就是「營養比例」。
三大營養素裡面碳水化合物、
蛋白質、脂肪比例的差異,
對身體有驚天動地的影響,
而把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降下來,
就會發生奇妙的事情。
這也是「生酮飲食」近年來席捲歐美的原因之一。
生酮飲食迷思:
低熱量飲食、只吃肉不吃菜
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在其新書
《高醣、低醣、生酮,怎麼吃才適合我?》中自述:
多年前,自己和一般人一樣,
喜歡吃麵條、水餃、麵包、炒飯,也吃得很「健康」,
但隨者年紀的增長,糖尿病基因蠢蠢欲動。
30 多歲起,血糖就會飄。
40 歲後,陸續出現的腰腹脂肪、飯後打瞌睡、腦茫現象,
逼得他不得不往「低醣高脂」的旅途前進。
尤其,他發現,
台灣現在有不少生酮飲食的愛好者,
但是許多生酮新聞錯誤百出,
例如說生酮飲食是低熱量飲食,
或說只吃肉不吃菜等,眼見不乏吃錯、做錯者,
但卻又前仆後繼,因此激起分享正確訊息的念頭。
希望藉由這一本新書內容把觀念講清楚,
讓更多專家站在科學與實證的立場上,
來探討營養比例對健康的影響。
台灣現在有不少生酮飲食的愛好者,但是也存在不少迷思。
想減肥,但嘗試過很多減肥法,效果都不佳,不妨在安全狀態下,考慮低醣生酮飲食。
到底哪些人適合生酮飲食?哪些人不適合?
想要知道你是否可以採用生酮飲食,
陳俊旭博士表示,可以做以下的測驗表,
若是符合越多下列狀況,你才可以嘗試低醣生酮飲食:
覺得自己胖,體脂肪超出「理想」範圍。
1. 想減肥,但嘗試過很多減肥法,效果都不佳。
2. 午餐後,會想睡覺。
3. 容易肚子餓,餓的時候會慌。
4. 家族長輩有人罹患糖尿病。
5. 思考緩慢、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
6. 生酮飲食該怎麼吃?注意生酮飲食的營養佔比
另外,開始執行生酮飲食之前,
必需先認識「營養比例」。
營養佔比是執行生酮飲食很重要的一環,
不少人誤解生酮飲食就是吃很多肉,
但其實是要選擇優質油脂,
並大幅降低各種碳水化合物的攝取,
以下是陳俊旭博士依照個人嚴格執行生酮飲食的營養佔比:
碳水化合物<5%
蛋白質=25%
脂肪>70%
確實測量「血酮」與「尿酮」 適時補充礦物質、微量元素
此外,陳俊旭博士還主張進行生酮飲前後,
要確實測量「血酮」與「尿酮」,
找到相關性再以尿酮作為篩選工具。
由於生酮飲食會缺乏一些身體必需的營養素,
執行中,一定要適時補充「鉀、鈉、鈣、鎂」等礦物質,
以及「硒、鐵、鋅、銅」等微量元素,避免副作用。
生酮飲食的優點,仍然可以攝取蛋白質。
再來看看生酮飲食有什麼優點、缺點?
★【生酮飲食的優點】
1. 精神狀態比較好
不容易疲倦、吃飽不會想睡覺、
不會想喝飲料或吃甜食。
2. 易胖體質不容易發胖了
腰圍會一直下降,腰腹脂肪可以很快就瘦下一圈。
3. 睡眠變好
本來輾轉難眠,現在可一覺到天亮。
甚至半夜要起來尿好幾次的人,幾乎都不用了。
4. 愛吃肉的人可以大口吃
控肉、東坡肉、蒜泥白肉了*
但是,要注意,蛋白質也不能過多。
★【生酮飲食的缺點】
外食的伙食費可能比較高
因為在餐館裡,
同等重量的米飯麵條通常比肉類便宜很多。
但如果在家開伙就可以挑選物美價廉的食材,
尤其是脂肪若挑選得對,反而可以降低伙食費。
我個人覺得生酮之後,飲食變得簡單了,
開銷也變少健康的生酮飲食必須攝取大量的蔬菜,
基於這個原因,陳俊旭博士盡量自己種菜,可以省錢,
也可以確保蔬菜新鮮、沒有農藥化肥。
出門在外飲食不方便,
因為外面的套餐絕大部分都是高醣,
甚至在飛機上的糖尿病餐都是麵包、米麵、飲料。
所以還是盡量自行準備食物。
1. 社交生活受限
由於應酬或餐館都是以高醣
(高精製澱粉、高糖分)為主食,
例如一般的飯館、麵館、義大利餐館,就很難點菜。
所以參加餐會或朋友聚餐,
很容易就會吃太多碳水化合物。
在朋友或客戶面前,這個不吃、那個也不吃,會很彆扭,
甚至會被認為不合群。
所以,生酮飲食最佳的外食地點是自助餐館,
可以自由搭配吃的內容。
進行生酮飲食,也別忘鍛鍊肌力。
2. 爆發力可能變差
肌肉燃燒葡萄糖時,可以快速產生能量,
所以重訓的人常在鍛鍊肌肉前 1 小時內
吃一些碳水化合物。
而執行生酮飲食的人,
由於限制碳水化合物攝取,體內葡萄糖來源不夠,
所以爆發力可能比較不夠。
生酮飲食的人,在耐力運動方面不受影響,
但對於一些高強度運動,可能就會有點力不從心。
不過身體是很聰明的,執行生酮一段時間之後,
身體會慢慢適應,
可能會把食物中蛋白質轉換成葡萄糖,
以肝醣的形式儲存在肌肉中。
這樣的話,爆發力就會慢慢恢復。
通常至少需要 2、3 週以上,
這叫做「生酮適應」(keto-adaptation)。
但實際如何,還是因人而異。
陳俊旭博士以個人為例說明,
並無明顯感受爆發力變差,
反倒是引體向上(俗稱吊單槓)本來一次只能做12下,
生酮之後,就可以做 15 下。
到了生酮第六週,竟然發現單手舉 10 公斤啞鈴,
以前只能舉 12~15 下,現在一口氣最高可以舉 25 下,
他猜可能是酮體燃燒很有效,提高肌耐力的緣故。
未經授權,請勿侵權。
責任編輯 / ㄆ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