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富豪們30歲時都在做什麼?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 2014-07-16 15:41
  • 更新:2018-07-17 15:02

全球富豪們30歲時都在做什麼?

(圖/shutterstock)

30歲,人的生理週期、職業生涯週期和家庭生命週期完全重疊的時期,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

30歲是新工作的組合者,是高效的解決者,是行動中的夢想家。

 

想要抓住機會?

想要在你的新年和泛泛之輩徹底分道揚鑣?

想以加速度坐上金字塔頂端的少數幾個座位?

生逢30美好時光,我們來看看全球富豪們都在幹些啥?

 

1、傑夫·貝佐斯 亞馬遜的創始人、總裁

1994年,30歲的貝佐斯坐在曼哈頓一棟辦公大樓的39層,探索尚未成熟的網路使用情形

他驚訝地發現:網路使用的成長情形以每年高達2300%的速度在暴增。

於是,當時已是美國信孚銀行史上最年輕的副總裁的他從父母那裡拿了30萬美元

差不多是他父母一輩子的積蓄辭職創業,帶著太太,一路從美國東岸開車到西岸。

 

一路上,貝佐斯在他的手提電腦上擬訂事業計畫書,並且用行動電話,到處募集資金。

貝佐斯計畫,在另一個世界裡開設一家書店,他把這個世界叫做網路空間Cyberspace

這個書店裡沒有書架,沒有庫存,也沒有讓顧客實際光臨的店面。

就這樣,他於19957月成立了象徵南美洲寬廣無際的河流的亞馬遜公司。

而在十多年前,別人還以為這只是一個天方夜譚。

 

2、李嘉誠 長江實業集團董事局主席

1958年,30歲的李嘉誠在香港的資產已經突破了千萬元,而成為千萬富翁的李嘉誠

依舊是每天工作16小時,晚上還堅持自學—住的是老房子、穿的是舊式西裝、

戴的是廉價電子手錶,沒有任何奢侈惡習。

 

同樣在這一年,他留意到自己廠房的租金年年上漲,而香港地少人多、寸土寸金,

房地產大有投資的空間,也因此開始了從“塑膠花大王”向“房地產鉅子”的轉變。

幾十年的勤儉與精明投資,終於成就了他的“超人”傳奇。

他當年的名言在今天看來也不落伍——“簡單的生活令人愉快”。

 

3、比爾·蓋茨 微軟公司創始人、主席和首席軟體設計師

這個當今的世界首富30歲時正面臨事業的最大機會。

1985年,還只是一家小程式開發公司的微軟與當時的PC老大 IBM達成協議,

聯合開發OS/2作業系統,根據協定,IBM在自己的電腦上可隨意安裝,不取分文;

而允許微軟向其他電腦廠商收取OS/2的使用費。

 

鑒於當時PC市場兼容機份額極低,IBM不假思索地同意了;與此同時,

微軟還推出了自己標誌性的產品Windows1.0,與IBMPC一起出售。

 

事實證明,比爾·蓋茨抓住了最好的機會——1989年,兼容機市場已達到80%的份額,

4年間微軟僅僅在作業系統的許可費上就贏利20億美元;

Windows的旗幟從IBM開始,飄進越來越多PC的介面,最終成就了龐大的微軟帝國。

 

4、史蒂夫·約伯斯 蘋果電腦、皮克斯動畫公司創始人

約伯斯的30歲是個噩夢——由於與自己找來的行政總裁史考特不和,

而董事局又支援史考特,他負氣出走。

為了表示恩斷義絕,約伯斯賣掉了自己在蘋果公司的全部股權。

約伯斯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中,談到了當年敗走麥城的經歷。

“在頭幾個月,我真不知道要做些什麼。

我把事情搞砸了,成了人人皆知的失敗者,我甚至想過逃離矽谷。

但曙光漸漸出現,我還是喜歡我做過的事情。

雖然被拋棄了,但我的熱忱不改。我決定重新開始。”

不久後他開始二度創業,公司名字就叫Next(下一個)。

 

30歲的時候,生命開始展現出一些有意思的情景。

比如:如果之前一直愛笑,那麼相由心生,他應該已經有了張舒展的臉。

如果一直在職業上深耕,那麼他應該剛剛變成部門主管。

如果善於理財,應該擁有了支撐他和同伴創業的第一桶資金。

量變,突然在30歲的時候,積累成質的飛躍。

無論是T恤還是西裝,足球還是高爾夫,單身還是已婚,溫和還是強勢,

什麼稱呼都適合30歲的人,他像一個在寬大衣服裡的孩子,慢慢長大,

一夜之間發現衣服已經服帖地附在身上,絲毫不差。

30歲,人生中最好的時光和最大的轉折一併發生的地方。

躍進30歲,把握自己……

 

生逢30美好時光

30歲左右是人的生理週期、職業生涯週期和家庭生命週期完全重疊的時期。

在生理週期上,30歲是體能、智商、情商三者的平均最高點。

在家庭生命週期上,他們多半擁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儲蓄;

沒有子女,父母年齡大概在55歲左右,這些都不會分擔30歲人的精力;

但是由於產生了組織家庭的欲望,所以開始具備了責任感和社會使命感;

有了獨自一人居住,加入社會群體、工作的經歷,人生中的婚喪嫁娶各大情景

也在他們身邊發生過,比較全面地體驗了人生,具備了比較成熟豁達的心智。

 

在職業生涯週期上,30歲已經掌握了基本的工作技能,有了在不同環境、行業的工作經驗,

可以結合起來對自己的能力進行公正客觀的評價;從依賴時間和體力的埋頭苦幹向依靠經驗和

效率的 smart work轉變;認識到現實的力量,可是又不足以被磨礪得失去理想;

剛剛升為初級主管,從日常工作的執行者變成初級管理決策人員;

總之,他們以新力軍姿態獲得最多的關注,成為新的接班人培養對象,

處在職業快速上升時期的起點。

 

不能浪費的職場機會

在職業生涯上,不管上升速度如何,不論你所處的職業、產業或是地理位置,

你都經歷了3個不同階段:潛力階段、動能階段與收割階段。

 

潛力階段是指正式教育結束到29歲的階段。事業起步後的5至7年,你

經歷了一個個不同職位,也換過幾家公司,慢慢累積了經驗,

此時,你的個人價值是以技能及經歷的不同處境為基礎。

 

當你能夠駕馭專業技能、不斷寫下成功記錄,承擔更廣的責任,

管理其他人,並且培養事業關係網絡時,你的潛力就穩定地轉為經驗。

轉為經驗後,就標誌著你正式進入30歲左右的事業動能階段

真正擁有了“用今天決定未來”的權利。

成功人士和泛泛之輩通常就在這個階段分道揚鑣。

但在採訪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很多已經在30歲非常成功的職場人

卻總是陷入不自覺的奮鬥階段,他們看不清自己擁有的最好利器,

雖然具備了很多能在職場上快速前進的“好功夫”,

卻不能清晰理論地運用,浪費了很多本來可以事半功倍的機會。

而我們就是要提煉出30歲人身上最好的優點,讓未到30歲的人學習,

讓30歲的人覺醒,讓已過30歲的人保持。

 

喜歡的話請按讚、分享給您的朋友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來自網路的好文章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