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台灣首位女醫生, 24歲出走家鄉 來台義務看診 年救 7千人 ! 但她的結局卻讓人心痛不已...

Lenox

Lenox

  • 2018-08-10 18:01
  • 更新:2019-08-21 10:39

她是台灣首位女醫生, 24歲出走家鄉 來台義務看診 年救 7千人 ! 但她的結局卻讓人心痛不已...

(圖/shutterstock)

 

「寧願燒盡,不願銹壞(Rather burn out than rust out)。」

這段文字最能代表宋伊莉莎白醫生不平凡的一生。

擁有高學歷的宋伊莉莎白來自蘇格蘭,

24歲時便拋下了家鄉優渥的生活,

遠赴重洋來台灣行醫。

熱愛台灣的程度,

連孩子的名字都以台灣「小琉球」為名,

全心全意奉獻醫術在這座小島上,

最後卻連生命也在這裡燃燒殆盡…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首位獲得三重執照女醫師

放棄名利 遠赴台灣行醫傳教

宋伊莉莎白醫師原名Elizabeth Blackburn Christie,

出生於蘇格蘭的格拉斯哥,

父親是一名事業相當成功的藥師,

母親則盡心教育,

將家中四名孩子皆栽培為醫師。

身為長女的伊莉莎白,

天資聰穎,在學期間總是名列前茅,

19歲時便已完成大學學業,

進入醫學院學醫;

5年後以第一名的成績光榮畢業,

當時的她才24歲。

畢業後考取「三重醫學學位」

同時也是蘇格蘭第一位獲得此殊榮的女醫師。

*三重醫學學位(Triple medical qualification)

是蘇格蘭的醫學學位認證制度,

等同於現今的「內科」、「外科」和「藥師」三重執照,

簡寫為L.R.C.P. & S., Ed.。

但伊莉莎白卻不願意待在家鄉,

坐等名利雙收;

而是選擇海外醫療傳教工作,

到偏遠地區行醫。

伊莉莎白堅定的信仰透露出她想出走的決心:

「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裡教訓人,

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

(馬太福音4:23)

伊莉莎白被這句話深受感動,

決定跟隨耶穌的腳步

用自身力量幫助他人,

勇敢地踏上一個遙遠

且未知的島嶼—福爾摩沙。

 

拼命三郎 到處看診

就連自己懷孕也還在離島接生

1891年,伊莉莎白遠赴重洋

來到當時還被稱呼為福爾摩沙的台灣,

花了一年的時間學習台語,

也在這段時間結識了

同樣來自蘇格蘭的宋忠堅牧師。

兩人於1892年結婚,

伊莉莎白也冠上夫姓,

成為宋伊莉莎白,

從此夫妻倆便在台灣落地生根。

2年後大女兒出生了,

身懷六甲的宋伊莉莎白,

沒有選擇一個安全的地方待產,

而是繼續在小琉球進行醫療工作,

於是大女兒便意外地在小琉球出生;

夫妻倆也以小琉球的英文名「Lombay」

作為女兒的中間名來紀念。

 

 

看病拿藥不收半毛錢

就連病倒了也掛念台灣

在早期保守的風氣下,

傳統女性根本不敢找男醫生看病,

而宋伊莉莎白不僅是當時唯一的女醫師,

更有著精良的醫術,

深獲婦女的信賴。

且宋醫師的治療完全不收費,

拿藥也不收一毛錢,

就連有病人想送上禮物她也婉拒,

生活僅僅靠教會的資助。

然而當時台灣的衛生條件差,

炎熱的天氣容易感染上瘧疾;

辛苦工作的宋醫師,

就算心是鐵打的,

血肉做的身體也會支撐不住。

1896年,宋醫師病倒了,

在丈夫的堅持下,

宋醫師回到蘇格蘭養病,

然而這一次回蘇格蘭,

卻是宋醫師最後一次回到家鄉。

 

 

燃燒生命行醫助人

卻從此長眠於他鄉

身體逐漸康復後,

宋醫師在1898年又回到了台灣,

她依然辛勤的工作,

甚至比過去更賣命,

時常忙到沒時間吃飯睡覺。

因為獲得許多婦女的青睞,

宋醫師總有看不完的病人,

盡心盡力的她堅持隨傳隨到。

不論是颳風下雨或是三更半夜

只要有需要看診或接生的地方

她都會不辭辛勞地趕到;

一年下來竟幫助了將近七千人。

如此的操勞,讓宋醫師再度倒下,

這一病卻讓她永遠長眠於此。

1900年12月,

宋醫師在前往高雄的途中染上重病,

經由台南新樓醫院的日籍醫師會診後,

依然不見起色。

發病後不到兩個月,

宋伊莉莎白醫師便在新樓醫院病逝,

享年33歲。

病逝後,家屬將遺體安葬在

台南府城拱辰門外公墓,

追思當日哀悼的民眾綿延不絕;

當中更有許多婦女,

是因為宋醫師精湛的醫術,

在難產時從鬼門關前被救了回來。

 

「寧願燒盡,不願銹壞」

正是宋醫師醫師這一生的寫照

宋醫師將生命奉獻在這個遙遠又貧脊的國度裡,

且不曾喊過辛苦,也未曾想過放棄。

宋醫師雖然已在這片土地安息了超過百年,

然而她的精神宛若無形的力量,

不斷激勵著我們。

新樓醫院也在新建的大樓中

將禮拜堂命名為「宋伊莉莎白紀念禮拜堂」

紀念著這一位熱血愛台的女醫師。

在宋醫師眼裡,助人不分國界,

更是沒有所謂的語言及種族隔閡

在助人為樂的成就面前,

名利及金錢全是旁枝末節。

雖然這位熱血醫師的生命僅燃燒了33年,

但她想傳達的理念,卻不曾熄滅。

 

 

 

Lenox

Lenox

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