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提加薪嗎?不怕被拒絕,其實,你可以得到更多!

微信公眾號們

微信公眾號們

  • 2018-06-06 14:38
  • 更新:2018-07-17 09:18

你敢提加薪嗎?不怕被拒絕,其實,你可以得到更多!

(圖/shutterstock)

 

作者:meiya(ID OneStepUp)

 

在這世上,

我們總是會害怕對他人提出要求,

例如,加薪、換工作甚至是離職、離婚...

因為怕被拒絕、怕把自己弄得太難堪,

所以就不敢說出自己想要的,

但被拒絕真的沒有那麼糟,

而且,跟別人提出要求,如果對方接受,

你就可以得到,或許還能得到更多,

這怎麼想都是一件划算的事。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你可以提你的要求,

拒不拒絕你那是別人的事

女兒小巴掌一歲以後,

出去看到別的小朋友的車或者玩具,會很想玩,

我每一次都會對她說,

你去問問哥哥(姐姐):

「哥哥(姐姐),

你的車/玩具可以給我玩一下嗎?」

(其實,就是我幫她代問的)

通常會有以下幾種情況發生:

1:對方很爽快地就答應了她的請求,

把車或者玩具給她玩。

2:對方很明確地拒絕了她的請求。

3:對方正在猶豫,

不知道是同意還是拒絕她的請求。

 

針對後面兩種情況,

我們又發展出了很多策略:

比如我們會帶一些玩具,

提出與對方交換著玩;

展示我們的玩具多有趣多好玩,

以吸引對方願意和我們交換;

我們還會讚美或者肯定對方:

「你穿著超人的衣服,

是個超人哥哥,超人哥哥很厲害,

超人哥哥都是願意把玩具給小朋友玩的。」

「你的滑板車看起來好漂亮,

我們好喜歡啊。可以給我們玩一下嗎?」

 

別人拒絕我們,

這是他們該有的權利

用了這些策略之後,

有可能對方會願意將車/玩具給小巴掌玩,

也有可能對方依然不願意將東西給她玩。

被拒絕之後,

有時候小巴掌也會不高興,

不肯接受,會哭鬧,

我會安撫她,等她情緒冷靜下來,

告訴她:玩具(車)是別人的,

別人的東西不願意給你玩,

這是別人的權利,

當別人拒絕我們的請求,

我們也要接受。

我帶小巴掌向別人要東西時的觀念是:

想要什麼,你就去要,

要不到就想辦法要,之後還是要不來,

面對別人的拒絕,你也心平氣和地接受。

 

我試圖讓她明白:

你可以儘管提你的要求,

但你的要求有可能會被接受、

有可能會被拒絕。

提要求是你的事情,

但別人拒絕不拒絕你,

那是別人的事,

這是兩件不同的事。

 

即使被拒絕,

我們也要心平氣和地接受

也許是一直以來處在

這樣的社交模式訓練下,有了效果,

我發現一歲半的小巴掌

在外面和其他孩子玩的時候

會很自然大方地表達自己的需要,

被拒絕也比較容易接受。

這也是我希望自己和孩子都可以做到的狀態:

敢於提要求,也能平心靜氣地接受被拒絕。

對方接受我們的請求,我們就興高采烈地玩,

被拒絕,我們也心平氣和地接受。

我也希望孩子長大後,

在「提要求」和「被人拒絕」

這兩件事上沒有心理負擔,

把它們都當成是一件

很輕鬆很平常的事情。

 

 

你不敢提要求,

是自己假設別人會拒絕你

我在諮詢中發現很多人的困擾正在於:

既不敢(願)提要求,

也不能接受被人拒絕。

因為下雨了,自己沒帶雨傘,

A 很希望丈夫

能在自己下班的時候開車來接自己,

結果丈夫沒這麼做,

她就很生氣、很失望,

覺得丈夫根本就不把自己放心上,

甚至認為丈夫不在乎自己,不愛自己。

可是,她根本就沒有提這個要求,

丈夫既不知道妻子的期待,

也因為工作忙,

完全沒有時間去想到妻子的需要。

 

為什麼 A 不願意向丈夫提要求

而習慣默默地期待呢?

因為小時候,家裡經濟條件不是很寬裕,

爸爸只是普通的工人,媽媽是家庭主婦,

會做一些手工活補貼家用,

家裡要養兩個孩子。

每當她想要什麼東西的時候,她跟父母說,

比如六一兒童節想買一條裙子,媽媽就會說:

「你爸一個人賺錢,又要養你們兩個孩子,

哪有那麼多錢買新衣服。」

或者責備她:

「你這個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

就知道一天到晚向父母要東西。」

 

得不到滿足還被拒絕,

所以就不再要求了

得不到滿足,

還被批評的感覺很不好受,

這樣的次數多了,她就不再提要求了,

而是默默期待和等待,

希望父母能夠滿足自己的需要。

可是,又因為家裡有個弟弟,

父母比較偏愛弟弟,容易忽視她,

所以父母能夠滿足

她的需求和期待的情況就更少了。

A 總是在心中假定自己提的要求會被拒絕,

而她害怕被人拒絕,

因為被人拒絕很痛苦,

所以她更不敢提要求。

你呢?敢於去提要求嗎?

什麼東西阻礙了你去提要求?

 

B 喜歡做運動,

每次都要拉著老公一起去運動

有時是跑步、散步、

有時是游泳、騎車,

每次她都希望老公陪著自己一起做運動。

有的時候,老公會陪她,

有的時候老公不願意陪她,

她老公拒絕的理由是:

「散步、跑步這類運動我一點都不喜歡,

為什麼老是逼迫別人陪你做

他不喜歡的事情呢?

你可以自己去啊!」

 

每次老公拒絕 B 的請求時,

她都很不開心,

覺得老公又不是沒有時間,

為什麼寧願和朋友去踢球

也不願意陪自己散步,

就是因為不在乎自己。

有時候她會越想越生氣,

想著要老公幹什麼,乾脆離婚算了,

反正這個男人都沒法滿足自己。

 

B 為什麼沒法接受

丈夫的拒絕呢?

因為她是父母的獨生女,

又是家族裡面唯一的女孩,

家庭條件比較好,

從小父母非常寵愛她,對其有求必應,

家裡的親戚也喜歡她,願意給她買各種東西。

她習慣在關係中以自己為中心,

也習慣通過別人是不是滿足自己的需要,

來判斷對方是不是愛自己,喜歡自己。

 

一個人愛你並不代表,

一定要滿足你的需求

其實,一個人愛你並不意味著

他就會百分百滿足你的需求,

因為這不僅僅是意願的問題,

還涉及到能力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

現實世界中,無論戀人還是同事,

沒有人會像父母一樣滿足你的需要。

 

敢提要求,

你會得到你想要的

敢於提要求和能夠接受被人拒絕,

對一個人的生活幸福會有很大的影響。

我個人因為成長環境和前文的 A 比較相似,

從小在一個金錢匱乏,

父母忽視的環境中長大,

所以,也一直不習慣去提要求,

曾經一度活得很壓抑很委屈。

但是經過生活、婚戀經歷

和心理諮詢師的職業訓練,

我不停地改變自己,

現在已經敢於向親近的人

和陌生人提一些自己的要求,

也不害怕被人拒絕。

 

這樣的經歷,

讓我對拒絕開始免疫

大學的打工經歷幫助我不害怕被人拒絕,

我曾經當過幾個月時尚雜誌

和數據公司的電話銷售員,

即每一天都要打至少 100 個電話,

問陌生人是否需要訂閱雜誌(購買數據),

當然,我經常被他人拒絕,掛電話,

但是這樣的經歷也讓我可以

對別人的拒絕行為產生一定的免疫。

 

有件事對我敢提要求

這一點影響很大

2013 年,我辭職準備報考

上海德瑞姆的二級心理諮詢師,

希望藉此轉行做心理諮詢師,

可是學費要一萬多,

對當時自由職業,月入只有三四千的我而言,

我覺得實在有點難以承受,

就決定和他們學校市場部

負責營銷的老總溝通,

看看能否通過在我新書的明信片上

以及在我的豆瓣主頁上做廣告的形式減免學費。

我準備了 PPT ,

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去做了這件事,

沒想到溝通非常順暢,我的請求被答應了,

只要支付一千多元的書本費,

就可以在德瑞姆學習一年。

後來的事,你們也都知道了,

我成為了一名心理諮詢師。

當然,他們也獲得了很大的回報,

他們通過我的書得到一次品牌宣傳,

就好比現在,我再一次利用這篇文章

宣傳了上海德瑞姆心理教育機構。

 

敢提要求又能接受拒絕,

會更有機會擁有

如果一個人能以

「敢於提要求,

也能平心靜氣地接受被拒絕」

這種心態和行為準則生活,

他就更有機會擁有和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他離自己夢想的生活也會更近。

 

原來,很多東西,

是可以爭取的

敢於提要求和能夠不怕他人的拒絕

也是一種能力,既然是一種能力,

那就可以被培養和訓練出來。

 

不知道你聽過一個

名叫「蔣甲」的人的故事沒?

蔣甲 6 歲的時候,

學校的老師讓全班同學站在講台上,

各自選擇一人進行表揚,

被表揚的人就可以回到座位。

得到表揚的同學們,

都興高采烈地回到座位,

講台上的人越來越少,

最後只剩下蔣甲一個人,

他委屈又尷尬地站在那裡,默默流淚。

老師也沒有料想到這種情況,

不知所措地問學生:

「有沒有同學願意誇獎蔣甲同學?」

全班鴉雀無聲。

等了片刻,老師又問一遍,

結果不變,於是轉頭對蔣甲說:

「沒事,你再接再厲,

明年說不定會有人表揚你。」

這件事影響了他二十多年,

成為他心中難以抹去的痛,

他甚至發誓死也不要再經歷那樣的時刻:

眾目睽睽之下遭到拒絕。

 

到了中年的蔣甲,仍然被拒絕

30 歲的蔣甲已經成為了一名職場精英,

但為了夢想,他選擇創業,

在公司三四個月的時候,

已經初具規模,但資金短缺,

為了獲得投資,他精心準備了資料和 PPT,

但是,最後投資人說了「NO」。

自己的夢想被拒絕了,無異於驚天霹靂,

蔣甲羞愧難當,

覺得對不起家人、對不起妻子、

對不起即將出世的孩子,

也開始害怕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妻子鼓勵他堅持下去,

但他的內心被拒絕的陰影籠罩,

不知道該如何堅持,

是不是會面臨著再一次地被拒絕。

 

後來,他才領悟到:

自己要變得堅定

領導是一個公司的核心,

自己必須變成更好更堅定的人才行,

不能再任由「6 歲的他」來支配人生了。

想改變自己,克服內心恐懼卻不那麼簡單,

直到有一天,他看見了「被拒絕治療法」。

這是一個加拿大人發明的,

主動向人提出不太實際的請求讓對方拒絕,

持續 30 天的時間,

就會慢慢對拒絕感到麻木。

而蔣甲的目標是持續 100 天,

還在身上裝了攝影機,

以便於事後研究自己的行為。

 

第一天,從借錢開始

他向公司樓下的保全借錢,

蔣甲憋紅了臉鼓足勇氣走上前,

「您好,可以借我 100 美元嗎?」

對方直截了當:「不行,為什麼?」

他一瞬間尷尬極了,

聽到「不行」就倉皇轉身跑了,

完全沒有在意對方的「為什麼」。

到家他回看了全過程,

對自己的行為進行了深刻反思,

保全問了為什麼,

就代表還有交涉的可能,

而自己表現出的驚懼斷送了這個可能性,

他意識到自己明明可以做更多,

卻什麼都沒做,

這簡直就是自己人生的常態,

一被拒絕就逃之夭夭。

 

第二天他決定無論發生什麼,

都不會再跑

一定要堅持到最後,

第二天「任務」是到漢堡店,

請求「漢堡包續杯」,

服務員耐著性子詢問:

「什麼是漢堡包續杯?」

「就是咖啡續杯呀,換成漢堡包。」

「不好意思,我們這裡沒有漢堡續杯。」

他又被拒絕了,

按耐住想逃跑的衝動,狀似輕鬆地說:

「我真的很喜歡你們的漢堡,

如果能做到漢堡包續杯,

我一定愛死你們。」

服務員和善答到:

「好的,我會向經理匯報,

但是今天真的沒有,很抱歉。」

走出漢堡店後,蔣甲如釋重負,

不過相對於第一天的緊張要死,

自己真的是進步了。

 

第三天,是里程碑的一天

蔣甲走進一家甜甜圈店,

向店員索要奧林匹克甜甜圈,

就是把五個甜甜圈連在一起的那種,

本來已經做好了被拒絕的準備。

讓人驚訝的是,

服務員居然開始認真地構思,

甚至拿出筆來在紙上畫樣板,

進行顏色排序。

15 分鐘後,

奧林匹克甜甜圈送到了他手上,

感動兼難以置信,

自己以為一定會被拒絕的事,卻得以實現,

原來很多東西,是可以爭取的。

 

被人拒絕,

其實沒有想像的那麼可怕

正是從這天開始,

完全顛覆了他的人生,

他把影片傳到網上,

網友們也深覺不可思議,

瀏覽量竟超過了 500 萬。

意料之外的,他出了名,

後來,他上了 TED,

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蔣甲的故事讓我看到:

因為害怕被拒絕,我們不敢提要求,

但是這種害怕很多時候

並不是真實存在的,

而是我們自己誇大和想像出來的,

而被人拒絕本身其實也沒有那麼可怕。

 

那些敢於提要求的人,

雖然也會遭遇被拒絕,

但是更大的可能性是會被接受,

當他能夠採用更靈活的方式

去「要」、去「爭取」時,

要到的概率又會大大提高。

 

 

想辦法要,

要不到就欣然接受!

你提要求,

對方接受,你可以得到更多,

而如果被拒絕

其實也沒那麼糟糕,

提要求這事,

怎麼看都是一件特別划算的事情。

所以,大膽提出你的要求吧!

要不到,就想辦法要,

再要不到,我們就欣然接受。

 

 

 

作者簡介:meiya,暢銷書作者,書評人,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個人諮詢與團體帶領時間超過1500小時,

已出版《慢慢来,一切都來得及》

《你值得擁有最好的一切》

《改變,從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開始》等多部作品。

本文由 meiya 授權 ,原文 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Sindy)

 

 

微信公眾號們

微信公眾號們

來自微信的好文章。

來自微信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