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專注工作的振崑伯,將所有待人的情感放入了熔接中,為了讓每個回去的鐵器都能煥然一新)
充滿鐵銹味的老舊矮房裡
只見外廊坐著年邁的背影,
粗糙的雙手拿著焊槍及焊條,
專注地將破碎的老茶壺重回該有的原貌。
他是熔接師-楊振崑。
一直以來他面帶笑容,
體驗最珍貴的人生哲學。
他如何看待跨越70幾年間的艱辛歲月?
而笑容的背後又有多少的淚水?
小時候因雙親離世,
開始過著有什麼賣什麼的流浪生活。
7、8歲時,父母雙雙離世,
楊振崑輾轉寄住舅舅家中。
那時的台灣,是個「人人需要錢」的社會。
振崑伯憶起當時的情景道:
「當時我就開始過著”只要有錢就做”的生活,
沒有飯吃啊!只好拚經濟了!」
說著說著,眼眶泛起淚光。
(與公園一起擦皮鞋的孩子合影是振崑伯的童年)
從菜市場賣菜、賣粿、什麼都賣,
到幫人擦皮鞋的日子。
當時的他沒空了解辛苦的意義,
只要有錢能吃飯,對他來說就是最開心的事。
沒有學歷,只能在旁偷偷的學習,
直到進入熔接的世界…。
楊振崑笑著說:「當時窮,沒有讀書的機會,
常趁空閒的時候,跑到補習班旁邊偷聽偷學,
之後再提著鞋箱四處幫人擦鞋。」
那時沒有多餘的錢能讓自己讀書,
光是吃飯都快吃不飽了,
只有專注於眼前的工作機會,
有什麼就做什麼。
後來在13歲時接觸熔接,
開始一邊擦鞋一邊跟著師父學習。
熔接是一項苦力勞,
振崑伯憑著柔軟的心將這份艱苦的工作學起來,
這樣漫長煎熬的學習路程,
直到29歲,正式出師成為熔接師傅,
同時擁有了人生方向及屬於自己的家庭。
為了讓家庭有個擋風遮雨的窩,
沒日沒夜的工作,使鄰居朋友們相當心疼。
出師後的楊振崑為了讓家庭有更好的生活,
接下大大小小的工作,從白天做到黑夜。
只為了買個房子讓家人住得安心。
看在鄰居眼裡非常心疼,
他依然樂觀的露出笑容修補著手邊的鐵器,日復一日。
(斑駁的老招牌,是振崑伯落根之處)
隨著修補鐵器的技術越來越好
也逐漸打響「振崑熔接處」的名聲。
埋頭苦幹的努力精神,
使振崑熔接處名聲大噪。
累積成的精湛技術成為楊振崑的招牌,
四面八方來的客人越來越多。
不管是什麼破爛不堪的鐵器,
都將它恢復得如新的一般,
對振崑伯來說每一個修復的過程都是非常有趣的。
「即使客人沒有要求,我也會要求自己,
將手上的鐵器修到像新的一樣,讓人看不出來。」
不管是對自己或是為了對方,
都希望每個鐵器回到客人手上是原樣,甚至更好。
這是他的堅持,守護著老鐵器與客人間的回憶。
看著每樣鐵器的照片,
侃侃而談說著客人的趣事。
每個老鐵器背後
都有一段故事
翻開一本老舊的書籍,
抽出特意夾起的頁面中,介紹著關於他的報導。
看著裏頭的照片,振崑伯說起:
「當時沒有想到這本書會這麼紅,
是到有個客人循著這本書找到我,
手中帶著一個破爛的茶壺拜託我幫他修補。」
邊說著,邊指著照片上其中一張照片,眼神充滿著自豪。
「直到重回客人手上時,才知道原來這是客人媽媽的嫁妝。
礙於無法使用卻又捨不得丟,終於找到我修理,
讓媽媽重拾笑容,再次得到與父母之間的回憶。」
抬起頭露出了笑容,充滿著溫和與珍惜。
回頭看到店外頭的門檻寫滿了電話,
店內也堆滿了許多大小不一的箱子,
是楊振崑與客人之間的默契與信任。
充斥著溫暖與真誠。
活超過一甲子的年紀,
做熔接不再是為了賺錢,
而是與客人間的牽絆。
每個鐵器道出不同的故事,
在楊振崑手上修復,延續每一個老鐵器的傳承。
回想青澀的年紀,做工作是為了討生活,
現在的他,賺錢已經不再是首要,
而是他的生活重要的一部份。
活了超過60年的歲月後,
熔接變成是他跟客人間的聯繫。
過去,經歷現實生活的痛苦,
楊振崑依然笑著接受,
實實在在努力打拚,
將傷感拋到腦後,專注當下,
從中找到成就與快樂。
快樂是沒辦法從金錢中得到,
而是在生活中深刻體會。
將所有的逆境轉化成前進的力量,
一步一腳印,
這樣的人生才會走的遠長而獨特。
(本文為 CMoney官方 編輯整理撰寫,受著作權保護,請勿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