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1. 2016 年產值突破 1 千億元
2. 產業實力全球排名第 6
3. 政府一年投入 50 億元資金
4. 未來 20 年的換機潮
上述 4 點正是台灣航太產業的優勢
而其中最值得關注的
就是航太產業龍頭漢翔
(贊助商連結)
從 2010 年起,台灣航太產業
年年呈現正成長
2016 年更首度突破千億元大關
產值為 1002.79 億元,較前年成長 9.6 %。
加上小英政府的重點政策中
將「國防航太」列為台灣五大產業
創新研發計畫之一,且近 3 年
每年補助該產業50億元
利多題材 匯聚的航太產業
值得投資嗎?
航太產業向來是世界各國
展示國力的重要指標
以國內為例,國防部每年
都會編列 3 千億元預算
其中 2 成 5 撥給軍事投資
包含航太產業製造的軍用機
台灣過去多半是向美國購買現成的軍用機
因為國內航太的強項是生產「精密零件」
並非飛機製造,但今年將會有所改變
還記得蔡英文當年競選總統時
喊出的「國機國造」嗎?
2017 年 4 月,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與漢翔航空工業(2634)簽訂 686 億元的合約
委託漢翔生產 66 架高級教練機
「國產」機預計在 2026 年誕生
軍用機和民航機
航太產業的「錢」景
除了國防軍用機
航太產業還有另一塊大商機:
民航機包括客機和貨機
複合材料的應用與艙內機器自動化趨勢
將會帶起一波換機潮
全球最大的兩家飛機製造商
空中巴士(Airbus)與波音(Boeing)
相當看好航太產業的發展
他們各自在最新的市場報告中預測
未來 20 年內(自 2016 年到 2035 年)
民航新機的需求大約是 33,070∼39,620 架
總產值高達 5.2 兆∼ 5.9 兆美元
上述的「軍用機+民航機」
是航太產業最主要的兩大應用
需求皆是有增無減
再來看航太業務的產業鏈
上游是生產飛機的主要零件
像是機體結構、儀表板、衛星定位系統
發動機、艙門、輪胎,以及飛機維修
中游負責製造飛機,像前面提到的
空中巴士(歐洲)與波音(美國)
就是全球最大的飛機製造商
他們負責的是開發設計、進貨製造、銷售飛機
下游則是「航空運送」
比如觀光旅遊、貨物運輸,以及飛機租賃
都算是航太產業的下游範疇
國內航太產業主要是
生產精密零件
屬於上游產業鏈
這 5 家是台灣
目前生產航太零件為主的公司
漢翔與寶一的營運比重
近乎 100 %與航太相關
晟田、千附、事欣科則有加入其他業務
政府前瞻計畫國機國造
漢翔最先受惠
5 家航太公司中
最值得關注的是漢翔
他是國內龍頭飛機製造商
若整個航太產業火速起飛
漢翔肯定受惠。
1946 年由空軍(空軍航空工業局)
在南京成立的漢翔,成立初期
即專注於飛機研發製造等業務
1949 年跟著政府遷台
原隸屬於空軍的漢翔
後來改隸國防部中山科學研究院
開始與國外廠商合作研製
生產上千架的軍用機供國家使用(空軍服役)
這些軍用機中也包括當年赫赫有名
由李登輝總統命名的「經國號」
1996 年,漢翔改為經濟部所屬
不再只生產國防用的軍用機
經營策略納入民航機
朝向企業化、國際化發展
漢翔業務主要分
國防、民用航空
以及工業技術服務 3 項
1. 國防(軍用機):
主要客戶為台灣空軍
負責飛機製造、維修、性能提升
機隊商維、軍工廠等
目前最重大的任務是去年與政府簽訂的
「國機國造」 686 億元計畫
以 66 架新款的高級教練機
取代老舊的 AT - 3 教練機與 F - 5 戰機
「國機國造」計畫預計在 2019 年
推出首架原型機,2026 年全數交機
2. 民用航空(民航機):
主要客戶為歐、美、日大廠
像是空巴、波音、奇異(GE)
龐巴迪(Bombardier)等
民航業務包含機體結構、發動機
及後續的飛機維修
由於國外大廠近年拼命壓低成本
甚至直接要求零件供應廠商(包含漢翔)
至少降價 10 %以上,否則不再續約
面臨「只能削價競爭,否則沒有合約」的窘境
讓漢翔有了成立「台灣航太產業
A-Team 4.0 聯盟」的念頭
以結盟分工來提升自身競爭力
3. 工業技術服務:主要客戶為
台鐵、台北捷運、高雄捷運、
曼谷捷運、香港捷運等大型工程
漢翔將航太科技的技術,拓展至鐵道、
汽車電子、能源科技等各大產業領域
但目前營收僅占 1.64 %
↓ 靠這 8 檔多領一份年終獎金 ↓
全台便利超商、各大書局現正熱銷中
本文由 Money錢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