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向父母要求買一個東西時,四類家長的反應,導致孩子的 4 種人生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 2018-03-20 15:34
  • 更新:2018-07-17 09:53

當孩子向父母要求買一個東西時,四類家長的反應,導致孩子的 4 種人生

(圖/shutterstock)

 

做為家長,

我們都會面臨孩子跟我們要東西的情景。

小則一個玩具、大則遊戲機、手機、甚至無人機

(現在小朋友比我們這代

見的世面多多了,所以什麼都敢要)

其實東西的價值多少還在其次,

關健是: 

要的東西適不適合目前的他。

最重要的是:

無論要的東西份量大小,

你的反應對他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舉個比如有個孩子

看到同學有一件非常貴的玩具,

很想玩但人家不給,心裡就會感到不舒服。

想要解決這個不舒適感,

他決定向父母也要求買一個。

父母可能有四種反應: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一、沒空理你型

“什麼玩具?不給”

“你能有什麼不舒服的?

我們做父母的忙裡忙外,還不都是為了你”

小孩子嘛,新鮮感消退了自然就忘了。

受到“漠視信號”的孩子

看不到原因,只能看到結果,

就是“我想尋找解決方案的行動,

沒有任何反應,就像朝空氣打拳”

如果多次要求父母還是不理,

一般來說小孩的反應是:算了,問了也沒用。

外表上看起來沒啥,孩子一會兒又去玩別的了。

但他每看次或想到那個玩具就會惱火/傷心一次。

當然他不會再去問父母了,

他只能反復的自我消耗,無力解決問題。

這種覺得自己“永遠被動”的心態是高內耗的。

當然不否認有執著的孩子,

一直一直、鍥而不捨的管你要。

(其實這樣的孩子精神可嘉,

可以在學業上引導這種行為)結果無非兩種:

你被纏怕了,答應給;

你很有原則,不管你就是不管你。

第一種,聰明的孩子認定“你是可以被說服的”,

以後很多事都會使用“死纏爛打”這招來吃定你;

第二種,孩子會有嚴重的挫敗感,

陷入“自我懷疑”,以後遇到問題更容易放棄爭取。

 

(贊助商連結)

 

二、指責批評型

比如有家長評價孩子“你貪慕虛榮”,

甚至帶有點羞辱“你考那麼差還有臉玩!”

父母在自顧自評論孩子中

完全忘記孩子也是會難過的。

這種情形,一般的小孩都會被打趴下。

孩子會形成一種

不敢面對內心不舒適感的模式,

因為一旦面對,會被攻擊,就更不舒服了。

他們可能自我批判,也可能向外轉移情緒,

但由於沒有正面解決,

依然會重複累積,這肯定是高內耗的。

比如愛抱怨的人,就是想通過抱怨,

來解決自己內心的不舒適。

通常我們在工作中發現有人遇到困難就容易抱怨,

一般都不怎麼優秀。

當然也有“強悍型孩子”自己採取行動,

一旦被發現,會引起父母更大的不滿,

給予孩子更強烈的指責,

換來的極有可能是孩子更強烈的對抗,

甚至更加過激的行為。

我們經常猜測一些犯了罪的人小時候有可能“缺乏管教”,

其實還有很大的一個可能因素:

多數罪犯童年都有受到過“精神打擊”的經歷。

 

(贊助商連結)

 

三、有求必應型

孩子的不舒服讓做家長的難受,

“我想要讓你儘快舒服起來,

你要什麼我滿足你就是了”。

於是趕緊給買,有錢買最好的,

沒錢也要從牙縫裡擠出錢來滿足孩子。

父母這種反應方式累積起來,

孩子是會處在一種低內耗的狀態下的,

有一點兒不舒服馬上就被尋求外力安撫。

但是能不能形成模式就難說了,

可能主要靠成年後的際遇,

而且由於童年缺少經歷,

對不符合自己需求的事的出現

一開始會非常反感,急於尋求安慰。

我們在社會上、職場上見到一類人,

遇事就往別人身上推,事情做不好還容易帶情緒,

我們常稱之為“沒責任感”,

其實這背後未必和人品有關,

承受能力弱,承擔力自然就不夠。

 

 

四、客觀解決型

“你不舒服我能理解,我想幫你好起來,

但總體上這並沒不會影響我的心情,

而且幫助你不代表我可以滿足你。”

這類父母是屬於

對孩子一直擁有“教育意識”的家長,

他們更多的直接給出方法建議,

可能順帶也嘮叨一下說教一下,

但是會向孩子傳達一個資訊,

你的不舒適感是有正面解決方案的,

而且我願意幫忙想。

但這和你要的東西無關。

和“有求必應型父母”不同的是,

最後一類家長並不急於滿足孩子的表面需求,

會更有心智全盤考慮,

比如提出一個雙贏的解決方法。

類似“太貴了不能買,

要不晚上我們一起看個電影吧,也很有趣啊”;

“你為什麼那麼想要那個玩具,

它真的有那麼好嗎?

它帶給你的好處能不能用別的方式代替?”;

“這個東西目前不是非常適合你,

原因有…,但等你可以駕馭它了,我會買給你。”;

“這個月你可以努力做功課,

你想要的東西要靠自己的努力,

並且你得學會去等待”。

...

很智慧的對話,對吧?

其實用這樣的方式,幼小的孩子未必能全然接受。

他們仍然需要一段時間面對內心的不舒適感,

但是我們可以跟他共同探討出一個解決方案。

 

四種父母,你是哪一種呢?

 

現在加入好友 🔥🔥🔥

上班族的你 一定要看

解決職場上、生活中的各種煩惱!



(文章來源)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來自網路的好文章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