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該給孩子的不是金錢 更不是溺愛,而是 這個能力!

微信公眾號們

微信公眾號們

  • 2018-01-27 12:08
  • 更新:2018-07-17 09:18

你最該給孩子的不是金錢 更不是溺愛,而是 這個能力!

(圖/shutterstock)

 

作者:meiya(ID OneStepUp)

 

我做付費的心理諮詢快四年了,

經常會遇到一些網友把自己的煩惱

用微博私信大段大段地發過來,

或者發我的郵箱,

希望我給他們做免費的心理諮詢。

當我簡單回复幾個問題後,

會談到心理諮詢需要付費的問題,

他們有的人會抱怨我“真沒人情味”。

有時候我會給他們解釋

為什麼心理諮詢需要收費:

收費對來訪者和諮詢師都有利;

收費促進雙方平等對話,

一個付費,一個提供服務;

來訪者會因為付費更願意也更有動力改變自己,

從而會有更好的諮詢效果;

諮詢師收費,付出得到認可和尊重,

工作會更有動力,

諮詢師的自我成長和職業發展

也需要花錢上課學校……

即便這樣,有的人對於心理諮詢收費這一點

還是會很生氣, 很憤怒。

前幾天,有個網友給我發郵件: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我今年30歲了,在父母眼裡

已經到了該結婚年齡的極限,

我個人也感覺是時候該找個伴侶

結婚生子有一個家庭。

我今年一人從上海來到成都,

準備在這邊工作定居,

有一個女孩子是我公司領導,長相一般,

工作能力很強,多少同年齡的同事

都很羨慕她有現在的成就,

我們在準備交往的前期。

她對我很好,很是照顧,也很喜歡我,

我對她有點喜歡,但沒有愛情的衝動,

作為結婚對象,無論是家庭條件還是人品,

她都很合適,可是就是有一點不甘心,

我對她沒有愛情。

我的大學老師曾經有跟我們說,

“結婚之後無論之前多麼相愛都會歸於平淡”。

但開始總要有激情,

又好像我已經過了有激情的年紀,

我不能確定接下來怎麼決定,

希望meiya老師可以分析下給出建議。

期待你的回信,謝謝!”

 

我回應,“這樣的文字交流

我沒法很好地幫到你,你如果有需要,

建議來和我預約一對一的諮詢”。

我把自己預約諮詢的流程網頁發給他,

上面有寫到收費的情況。

他給我回復:“我去,再見。”

看起來他很生氣,很不爽,

“找你諮詢居然還要收費。”

看了他的回復,我忽然覺得很有趣,

他郵件中提到的問題,在我這裡也呈現了嘛:

既想要人家的好條件、好資源,又想要愛情,

但是就是不願意付出任何代價。

什麼都想得到,但什麼都不願意付出。

 

(贊助商連結)

 

一個人對心理諮詢收費

的憤怒程度,

基本上可以反映出

他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

因為這涉及一個人有沒有

“得到需要付出的現實感。” 

越是內心發展不成熟的人,

對心理諮詢要收費這件事就會越憤怒。

我運營公號快三年了,除了發文章,

有時也會發一些廣告

(我做廣告有自己的底線,不接醫藥、減肥、

美容、理財金融類產品的廣告),

發廣告時會出現一種情況,有人會發留言罵我,

輕一點的說,“你居然也做廣告了,太令我失望了。”

“你發廣告,我取消關注。”

重一點地說“你鑽到錢眼裡了,你太唯利是圖”。

“你個臭不要臉的。”

這些罵我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徵:

關注我的時間並不短,有的甚至有三年了,

但平常的文章從來不留言,也從不讚賞,

但是我一發廣告他們就會留言罵人,

或者一有什麼贈書、搞活動的福利

就會特別積極地參與。

相反的,那些讚賞我文章的讀者

卻很少因我發廣告而抱怨。

因為我在文章裡面經常會提到一些圖書,

會在豆瓣上會寫書評,

於是我會收到不少讓我推薦書單的請求。

我曾收到一些這樣的郵件:

“我想麻煩您給我推薦幾本比較經典的書籍,

因為我覺得必須要自我提升一下,

想買幾本書籍看。

畢業三年了,總覺得自己處在一個

不進反而退的狀態上,

想要改變卻又不知從何做起,

知識的儲備感覺越來越少,

對於人生的體驗也僅僅停留在工作上。

我是個懶得在網上蒐集東西的人,

所以麻煩您給推荐一下!”

看見我自考、考心理諮詢師證書,

這類人會問我要看什麼書,有什麼資料可以學習,

可以發給他們

(百度搜索分分鐘可以解決的問題,

他們都解決不了)。

……

因多年來我見得多了,

再加上心理諮詢師的職業訓練,

遇到以上種種的情況,我現在都比較淡定了

(其實就是習慣了)。

 

但是作為一個對人好奇,

喜歡研究和思考人的人,我會思考:

他們在網絡上與陌生人的人際互動是這樣,

在生活上是不是也是這樣呢?

就像前面那個寫郵件求助情感問題的男生,

他的人際互動模式是非常典型的功利索取型,

只願意索取不願付出。

一個人在社會關係中的表達方式

會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現出來,

如與網絡上的陌生人交流

就可能折射出一個人與別人的關係模式。

這類人被叫“伸手黨”,也有人形容為“巨嬰”,

巨嬰的兩大特質“自私、自戀”,

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其他人都是滿足自己的工具,

當不被滿足時就會生氣、會憤怒。

當我們一出生,作為一名嬰兒

是處在一個混沌狀態,不分你我,

意識不到還有世界和別人的存在,

以為自己是世界唯一的存在,

最初的嬰兒自我感覺是超好的。

因為他“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就會被滿足”,

照看者會給他吃奶、換尿片、會抱著他哄睡……

滿足他所有的需要。

但是孩子都要長大,

都需要離開那個快樂的天堂,

看到現實的世界是:

自己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除了父母,沒有人會無條件地

照顧和滿足我們的需求。

但是現實是很多人雖然是個成年人,

可內心還停留在初生嬰兒期的那種全能自戀的狀態,

認為全世界都應該以自己為中心,

都來滿足自己,如果不被滿足,

他們會像一個嬰兒一樣發脾氣,

感到生氣和憤怒,

會攻擊那些不滿足自己的人。

他們的做事原則如果概括起來就是

“四海之內皆我媽。”

這些人為什麼身體已經長大了,

內心卻還停留在嬰兒期,

覺得自己“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就能被滿足”,

覺得自己“理所當然地被照顧和滿足”?

 

(贊助商連結)

 

先從上週那則刷爆了朋友圈的

番茄炒雞蛋的視頻廣告說起。

視頻中的男生在美國留學,要參加朋友聚會,

想做一道中國經典的番茄炒蛋給朋友們,

但是他連打個雞蛋都會把蛋殼打到碗裡,

自然不會做菜。

於是,男生微信語音求助父母。

當他聽不清楚語音中父母的指導時,

他有點生氣。

接著母親親自下廚,

一步一步演示如何做番茄炒蛋,

父親在一旁拍成短視頻發了過來。

男生照著視頻終於做成了一盤番茄炒蛋。

聚會上,各國的留學生朋友們

對男生的家鄉料理贊不絕口,

有人問他來自哪裡,與美國時差多少小時。

男生才意識到當自己求助父母時是半夜四點。

這對中國父母半夜從被窩裡爬起來

親自去廚房做一盤番茄炒蛋,發視頻給兒子。

教完兒子,父母也不回去睡覺,

一直在等兒子的回復。

有人大呼感動,有人說這男生不就是

典型的“生活不能自理的媽寶男”嗎?

“搜索引擎都不會用,谷歌番茄炒蛋的視頻

就能解決的問題,卻要父母半夜起來為你操勞。”

身為一名母親,看完視頻我在心裡告誡自己:

絕不能把孩子養成這個樣子。

這個孩子是怎樣的呢?就是一個巨嬰,

生活自理能力太差,

解決問題的能力太差,

獨立能力太差,

換位思考的能力太差,

過度依賴他人,一切以自我為中心,

自私自利,不考慮和照顧別人的感受。

“巨嬰”是怎麼煉成的?

養出這樣孩子的父母大都是:

一切以孩子為中心,

從小到大包辦孩子的大事小情,

本該孩子做的事情,卻事事為孩子代勞,

為孩子盛飯,為孩子疊被子,

連刷牙的牙膏也為孩子擠好,

只要孩子成績好,什麼事情都可以不做;

對孩子過度溺愛,孩子屁大的一點事

在他們那裡都是天大的事;

他們不是孩子的父母,

而是為孩子鞠躬盡瘁的奴僕。

 

(贊助商連結)

 

這則廣告的文案是:

“想留你在身邊,更想你擁有全世界。

你的世界,大於全世界。”

我猜廣告商之所以會拍這樣一條視頻,

是認為這在中國是一種普遍的現象,

但是普遍並不代表正確。

很多中國家長不知道真正愛孩子

不是為孩子包辦一切,

而是要教會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一個孩子的世界在父母那裡是全世界

也許沒有問題,但是如果他離開家,

還希望別人把自己的世界

當成全世界就會有很多問題。

當一個孩子被自己的父母當成全世界的中心,

父母對待他的愛又是包辦一切的溺愛,

如果這個孩子沒有在這方面

得到好的引導、鍛煉和糾正,長大後,

他呈現出來的狀態就是:

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差,

極度依賴別人,以自我為中心,

希望別人把自己的世界當成全世界,

期待別人要無條件地滿足自己的需求,

如果自己不被滿足,那就是別人的錯,

是別人對不起他。

這樣的人在人際關係上,

包括親密關係上註定會遭遇很多的問題和挫折,

因為現實是:他只能在別人的世界里路過,

而無法讓別人以他的世界為全世界。

這世上有些事終須自己做,就算自己的父母,

願意無條件的為我們奉獻和付出,

吃飯的時候我們也要自己端碗,

睡覺的時候也要自己上床,

我們的人生也終要自己去過。

更不要說父母終有一天會老、會離開我們,

無法讓我們依賴一輩子。

那些只知道索取的伸手黨們其實是挺可悲的,

他們自身獨立性不夠,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

事事依賴父母和他人,

不僅在人際關係上會遇到挫折,

在生活中也必然會不斷摔跟頭,

因為我們的生活就是一個

不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贊助商連結:自由微信)

 

作為媽媽,

我最希望孩子擁有的能力是:

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為我希望她離開我,

也能闖出自己的一個世界。

而孩子能力的發展離不開父母的教育和培養,

那我們身為父母可以怎麼做

培養出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呢?

我以前是做廣告創意的,

很喜歡泰國做的兩則家庭教育的廣告宣傳片,

短片中的媽媽的做法很值得我們學習。

第一則視頻中的女兒不懂得削菠蘿皮,

這位媽媽沒有文化,

但是卻很懂得父母行為示範的左右,

她沒有說教,沒有代勞,

只是自己拿起一隻菠蘿削皮,

讓孩子一手拿刀,一手拿菠蘿,

在一旁邊跟著練習

(削菠蘿可比番茄炒蛋中打個雞蛋困難多了)。

要想孩子擁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父母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

放手讓孩子自己嘗試著去做事,

用實際的行動解決問題。

而孩子的嘗試行為大多從觀察、模仿學習開始,

他們觀察和模仿自己的父母或者其他人。

觀察和模仿學習是人的天性,

也是一個既簡單又普遍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任何父母都可以教給孩子。

自製的菠蘿冰棒賣不出去,

媽媽也沒有直接告訴女兒她應該怎麼賣,

而是引導她,

你去菜市場看看別人是怎麼賣東西的。

女兒通過觀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

融會貫通後,找到了售賣菠蘿冰棒的方法,

並落實行動:她製作了屬於自己的廣告牌,

定了可以促進別人購買的優惠價格,

學會了用更熱情的方式兜售自己的產品

(這些都是市場營銷的知識啊)!

這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

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

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也因為成功地解決了問題,

內心獲得更多的自信與成就感。

 

 

第二則短片中,

成年的女兒回憶自己和媽媽一起種豆芽的故事。

小女兒好奇菜市場上的豆芽為什麼賣得那麼好,

媽媽告訴她,因為只有一家賣豆芽的攤位。

女兒問媽媽:“我們也可以種豆芽,賣豆芽嗎?”

媽媽答:“嗯,我們可以試試”。

第一次嘗試,由於光照太強,豆芽沒有長起來。

母女倆看著枯萎的豆芽,有點沮喪,

但是媽媽很快振作起來:

“沒關係,我們再試試”。於是她們再次嘗試。

短片中響起女兒的旁白

“媽媽在四年級時就退學了,僅能勉強識字,

但是媽媽對解決問題很在行。”

這一次媽媽給豆芽蓋上了一層防曬布。

女兒問媽媽,這一次我們能成功嗎?

媽媽答:我們試試。

這一次的嘗試又失敗了,

原因是豆芽需要早晚定時澆水。

家裡的經濟條件非常緊張,

沒法再為種豆芽投入更多了,

但是媽媽並沒有放棄,而是想到了一個

很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母女倆一起努力製作了一個

富有創意又簡單實用的澆水裝置。

這一次女兒問媽媽,能成功嗎?

媽媽再次笑著回答:我們試試吧。

這一次她們成功了,

終於種出了粗壯鮮嫩的豆芽菜。

當年的那個小女孩,

現在已經完成學業拿到獎學金,

目前在瑞典進行科研工作,

她說“媽媽說的'我們試試'就像神奇的肥料,

養育著我的好奇心,幫我的'知識之樹'枝繁葉茂。”

這兩則短片都強調了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啟蒙作用。

家庭教育其實就是

教會孩子學會如何解決問題:

面對問題,如何思考,

如何積極嘗試解決問題,

嘗試失敗,總結原因後,再嘗試,

並且在這個過程中

不斷收穫和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

 

 

溺愛,

把孩子當成世界的中心,為其包辦一起,

其實是一種最偷懶的愛。

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認為,

對孩子的溺愛和對寵物的愛有一致性,

可以說是一種父性或母性的本能。

它不需要努力,不需要經過意志抉擇,

並且對心靈的成長毫無幫助,

所以不能算是真愛。

作為父母,

引導、鼓勵、教會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

遠比為孩子代辦一切,

解決一切問題更累、更不容易。

但好父母,真正地愛孩子,

一定是教會孩子自立,

懂得獨立解決問題。

因為孩子總會長大,

父母總會老,總會死,

沒有任何人可以讓你依靠一輩子,

人終究要靠自己立足於這個世界。

一個人的成功和幸福,

也離不開自立的品性

和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會獨立,學會靠自己解決問題,

是一個人必然要走的一條路。

 

現在加入好友 🔥🔥🔥

上班族的你 一定要看

解決職場上、生活中的各種煩惱!



 

meiya,暢銷書作者,書評人,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個人諮詢與團體帶領時間超過1500小時, 已出版《慢慢來,一切都來得及》

《你值得擁有最好的一切》《改變,從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開始》等多部作品。

 

(文章來源)

微信公眾號們

微信公眾號們

來自微信的好文章。

來自微信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