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meiya(ID OneStepUp)
付出愛的父親會得到什麼?
前段時間,我和丈夫大衛
帶著女兒小巴掌去朋友家做客,
他們是一對與我們同齡的夫妻,
妻子剛懷孕不久。
小巴掌剛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有點認生,
需要爸爸媽媽抱著,
但是很快她便適應了環境,
可以讓叔叔阿姨抱了,
也可以在房間裡走來走去地玩。
到了快吃午飯的時間,
小巴掌困了,有點鬧覺,
朋友自告奮勇地扛起哄睡大任。
我把孩子遞給他,他抱著,
一邊輕輕搖晃,一邊在房間裡渡著步子。
很快,孩子就睡著了,
他輕手輕腳地把懷中小小的人兒
放在二樓的大床上。
接著大家一起下樓吃午飯。
期間,我和他妻子聊天,
聲音稍微大了一點,他立刻緊張地提醒我們:
小聲一點,孩子在樓上睡覺呢,別吵醒她。
我忍不住揶揄他:
怕我們破壞你的勞動成果啊!
不知他的妻子看到他這般溫柔地照顧孩子,
心裡會不會湧起一絲安心的感覺:
以後他也會照顧好我們的孩子。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大衛在孩子快四個月時辭職了,
辭職的原因有幾個,工作做得不是很開心,
我們又面臨著從上海舉家搬遷到崑山的重任,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
回家幫忙一起帶孩子。
小巴掌是個精力旺盛的小孩,
從快出月子開始,睡覺問題一直折磨著全家人。
晚上難以入睡,需要抱著哄很久,
經常從七八點哄睡到十一點,
中間還穿插著餵奶、換尿布的循環,
到十一點左右她才能安靜地睡著,
之後就是一兩個小時一醒,
甚至是半小時一醒的節奏。
需要大人抱著睡才能一次睡超過三小時,
我幾乎整夜無法睡覺休息。
為了讓我,讓女兒睡得好一點,
夜里大衛坐在床頭,背後塞一個靠枕,
抱著女兒睡覺。
有一回我睡了兩個小時醒來,
看到大衛睡熟了,
小巴掌則歪歪斜斜地躺在我們中間也睡著了。
原來,在大衛熟睡之際,
小巴掌從他懷裡滾了下來
(還好女兒沒有滾到床下,真是有驚無險啊)。
我們倆就這樣白天黑夜地抱著孩子睡覺,
熬過了好幾個月艱難的育兒時光。
當小巴掌終於能夠不用抱睡,
能夠一覺一次睡過四小時時,
我和大衛都倍感輕鬆。
在這樣日復一日照顧孩子,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
我們作為父母,內在獲得了很大的成長,
我們變得更有耐心,
更有共情能力,更好地活在當下。
正念之父卡巴金說:“為人父母即修行。”
他說:“ 孩子的需要既繁多又不斷變化,
這都是父母的大好機會,
可以全然與他們同在,而非落入自動駕駛模式;
可以有自覺地面對他們,而非機械化;
可以去感覺每一個孩子的生命,
讓他的活力、生命力和純淨,
喚起我們的活力、生命力和純淨。
我覺得如果讓孩子和家人成為我的老師,
時時記著仔細去認識、
去傾聽生活中來得又快又猛的教訓,
為人父母正是加深正念的絕佳機會。”
我們這對普通的夫妻也因為
在困難時團結協作,相互支持,
親密關係變得更加緊密了
(可以稱得上患難夫妻了,哈哈)。
大衛也因為參與了大量育兒的工作,
與孩子建立起了非常親密的關係。
孩子很喜歡爸爸。爸爸也很愛孩子。
他常常帶著女兒玩,玩著玩著就抱著女兒,
和她臉貼臉,感嘆道:真可愛,真親!
他偶爾也會感嘆,
那段抱睡的日子“真想重新來一遍啊”
(你自己經歷吧,我可一點都不想
再經歷那樣日日夜夜缺覺的辛苦了)!
孩子的成長僅有一次,
這些育兒的辛苦與快樂轉瞬即逝,
都成了無比珍貴和美好的回憶。
因為我們一起帶孩子,
大衛與我一起見證了孩子生命中許多的第一次:
第一次匍匐前進,第一次獨立坐起,第一次邁出步子……
幾天前,大衛在客廳看書,
小巴掌站在房間門口,轉身望著爸爸,
想讓爸爸幫她打開電視,放音樂跳舞,
可是爸爸沒有註意到她,小巴掌著急了,
喊出了有史以來最大聲的“爸爸咧”。
大衛又驚又喜地跑過去給她開電視。
最近,大衛準備重新開始工作,
但是一想到上班要早出晚歸,
和女兒一整天都見不著,
也聽不到女兒大聲地喊“爸爸”,他就倍感失落。
(贊助商連結)
在我寫的喪偶式育兒的文章底下有讀者留言:
“哈佛大學幸福課的講師
TalBen Shahar(塔爾·賓-夏哈爾博士)
在幸福課中說,
當他看到
自己剛出生的孩子,很詫異,
他居然一點
當父親的激動也沒有,
他以為自己是冷血動物。
但過了一年,無數個睡眠不足的夜晚,
給孩子換尿布餵奶,他越來越愛他的孩子,
孩子簡直是心頭肉、心肝寶貝,
終於找到當父親的感覺。
就像小王子說的,使那朵玫瑰變得獨一無二,
是他在那朵玫瑰上
投入了無比的心血,澆水、捉蟲、擋風。
所以,愛永遠是先要付出!”
一個男人如果成為了父親,
若能積極參與育兒,他會獲得什麼呢?
他會在日復一日為孩子的付出中
擁有為人父親的感覺,
他和孩子之間會建立起無比親密的關係,
他懂得愛孩子是什麼樣的滋味,
他會因為有了孩子,
既感覺有了鎧甲,又感覺有了軟肋。
在育兒中缺席的爸爸,
也許沒有意識到自己失去的
是何等寶貴的東西——
那些生命中柔軟美好的時光:
孩子的第一次微笑,第一次走路,第一聲“爸爸”……
就像美國作家南希·史密斯
寫得那首詩《只要有一個女人》一樣
“只要有一個女人,
覺得自己為兒女所累;
定有一個男人
沒有享受為人之父的全部滋味… ”
為什麼很多婚姻中的女人
選擇主動離婚?
缺席的爸爸,
除了體驗不到做父親的滋味,
還容易失去妻子的愛與信任,
難以獲得婚姻的幸福。
前段時間,一好友發來一段
她和另一個朋友的聊天記錄。
這份聊天記錄講了什麼事情呢?
一個女人又要工作,又要帶倆個孩子,
累得要死,可是卻看到自家男人
刷頭條玩遊戲看球賽不陪孩子,
於是,女人原地爆炸了,要求立馬離婚。
男人害怕了,積極帶了兩天孩子後又故態復萌,
繼續玩手機,女人再次提出離婚。
發我這份聊天記錄的這位朋友
面臨著同樣的婚姻問題,
最近也在非常認真地考慮和丈夫離婚的事情。
因為丈夫從第一個孩子出生,
到第二個孩子兩歲期間,
沒有給孩子換過一次尿不濕,衝過一回奶,
讓他陪孩子玩經常是不管孩子自己打遊戲……
兩個人就此問題發生了
無數次大大小小的爭吵,甚至還動過手。
雖然這位丈夫賺錢養家,沒有家暴,
不賭博不酗酒不出軌,但是並不意味著
作為一個丈夫、作為一個父親這樣就夠了。
因為不參與育兒,
將所有育兒的辛苦和壓力都甩給妻子,
令妻子疲憊不堪,妻子不得不認為
丈夫對自己是冷漠自私的,
丈夫是缺乏家庭責任感的,
丈夫是沒法支持和理解自己的。
不然為什麼在月子裡自己那麼脆弱,
需要丈夫幫忙時,他卻不聞不問?
生了二胎後,在自己帶兩個孩子累病倒的情況下,
丈夫都照睡不誤,遊戲照打,依然不幫忙照顧孩子?
為什麼一次次爭吵,
讓丈夫參與一些育兒的小事都不為所動,
始終不做任何改變?
中國目前的離婚率居高不下,
根據民政部的數據顯示
百分之七八十的離婚由女方主動提出,
女方為什麼提離婚?原因有很多,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喪偶式育兒,
女性在育兒中承擔了過重的壓力。
之前離婚的女星何潔在節目中說過一段話,
說有了孩子之後,她的角色轉換很快,
知道自己是個媽媽,要照顧孩子,
可是不明白為什麼丈夫還是該干嘛幹嘛。
這是很多女性都有的困惑,
她們搞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生完孩子之後,
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需要承擔起繁重且瑣碎的育兒工作,
幾乎沒有自己放鬆的時間,而身邊的丈夫
卻依然過著與從前一樣的生活,
睡覺、玩遊戲、朋友聚會一樣都不落下。
對比之下,如此不一致的婚姻步調,
女性的內心很容易產生怨氣,
很容易導致心理失衡。
很多丈夫面對妻子要求分擔育兒壓力時,
會說:“看個孩子很簡單的,人家有你那麼累嗎?”
“你就是沒事找事,就你矯情。”
“你看孩子辛苦,我賺錢壓力也很大,誰來幫我分擔?”
在這樣的情況下,女性在育兒過程中
除了感到育兒的艱辛之外,
還感到深深的無助、孤獨、
不被支持、不被理解…
一個女人在婚姻裡體力被透支,
內心又很苦悶,自然容易對婚姻失望,
甚至絕望,最後忍無可忍提出離婚。
在我的諮詢中,遇到不少
有孩但主動提離婚的女性,
她們對婚姻的失望往往是從懷孕
或者生下孩子的那一刻開始的。
有的已婚已育女性,
孩子一歲不到就主動提了離婚,
哪怕以後作為一個單親媽媽
生活會很艱難也決心要離婚。
那是因為她們認為現在的生活比單親媽媽更痛苦。
在女性生產之後到養孩子養到兩歲這期間,
是女性作為母親非常艱難的歲月,
如果媽媽感到自己在這段艱難的日子裡
缺乏丈夫的愛和支持,
那麼極可能會導致這段婚姻的瓦解,
即便沒有離婚,這個遺留問題
會成為日後影響夫妻關係的定時炸彈。
孩子不愛你
是缺席的爸爸應該承受的
除了失去妻子的愛與信任,甚至失去婚姻,
缺席的爸爸還將失去孩子的愛,
失去原本可以非常親密的親子關係。
來與我做心理諮詢的男性比較少,女性較多。
有不少處在喪偶式育兒中的妻子反映,
因為爸爸帶孩子的時間太少,
現在3、4歲的孩子不喜歡爸爸,不願意和爸爸親近。
有三四個男性的來訪者也表達過類似的情況,
因為自己過去不參與育兒,
都是孩子的媽媽和奶奶在照顧孩子,
孩子和自己不親近,現在想陪孩子玩,
孩子都是拒絕自己的。
作家宋涵在《只有時間不撒謊》中
寫過這樣幾段話:
比如,有人問心理醫生李子勳:
“我女兒今年兩歲,她爸爸經常出差,
回來的時候想抱女兒,女兒會說不要爸爸。
請問發生這種事情,我如何教育我的女兒?”
李子勳回答:“幹嗎要教育孩子,這是父親應該承受的。”
這位父親把99%的時間給了工作,
只留1%的時間給女兒,
就必須承擔這種時間分配的結果。
與此同時,他也是在為自己選擇一個身份:
他更願意成為一個事業有成的人,
而不是一個父親。
許多人都對家人和子女說過這樣的話:
“我辛辛苦苦賺錢,還不是為了你們嗎?”
這句話就是十足的謊言。
因為你一定會看到這樣的人
寧可把時間花在打牌、喝酒、
聚會、玩遊戲這些事上,也不會去陪伴家人。
種什麼因,就會得什麼果。
只有時間不會撒。
人不會因為有血緣關係就變得自然的親近。
當一個男人當了父親之後卻不參與育兒,
不對孩子付出愛與關注,
他自然得不到孩子的愛。
更糟糕的是,很多爸爸
沒法從孩子的拒絕行為中反思自己,
反而進一步逃避和推卸責任,
把結果當成自己不參與育兒的原因:
不是我不帶孩子,是因為孩子不要我。
這是不是顯得非常可笑?
孩子小的時候,與父親不親近,
長大後這種狀態並不會自然改變。
對有些孩子而言,童年父愛缺失
也許是一一輩子都無法療癒的創傷。
很多孩子成年後,與童年缺席的父親
始終有難以消除的隔閡,
彼此關係淡漠疏離,缺乏溫柔與愛。
這其實對父親,對孩子而言都是一種遺憾。
孩子年幼的時候,作為父親
你不愛孩子,不照顧孩子,等你老了,
孩子也很難因為愛你而好好贍養你。
這也是一個缺席的父親應該承受的。
現代女性,
需要“內外兼顧” 的伴侶
前段時間,我在路上,看到一身職場打扮的媽媽,
一手抱著一個孩子,一手提著一大袋蔬菜,
背上還背著兩個包,一個自己的,一個孩子的。
想到之前網上流傳得很廣的那張圖片:
雨天,一個年輕的媽媽,
左手提著蔬菜拿著包,右手抱著孩子撐著傘,
後背背著孩子的大書包,腳下還踩著雙高跟鞋。
中國有兩檔父母帶孩子的真人秀節目,
一個叫《媽媽是超人》一個叫《爸爸去哪兒》,
這兩節目的名字似乎可以說明了
中國家庭育兒的現狀,
爸爸不知道去哪了,
媽媽像超人一樣獨自承擔育兒的壓力,
既要帶孩子做家務,還要工作掙錢養孩子。
現在早已不是“男主外,女主內”的時代了。
現代女性需要的是一位
可以與她並肩戰鬥,“內外兼顧”的伴侶,
對外可以與她在職場並肩奮鬥,
對內也能與她並肩承擔起家庭的職責。
育兒從來都是父母雙方共同的責任,
而不是女性一個人孤獨的艱難旅程。
希望有越來越多的爸爸能夠積極參與育兒,
然後能體驗和收穫那些育兒帶來的寶貴的東西:
享受為人之父的全部滋味,
感受細膩美好的親情,
收穫妻子與孩子的愛,
在愛與付出中完整和豐富自我的人生。
現在加入好友 🔥🔥🔥
上班族的你 一定要看
解決職場上、生活中的各種煩惱!
meiya,暢銷書作者,書評人,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個人諮詢與團體帶領時間超過1500小時, 已出版《慢慢來,一切都來得及》
《你值得擁有最好的一切》《改變,從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開始》等多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