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許多父母,一旦有了孩子
就將重心全放在孩子身上,而忘了伴侶,
直到孩子長大成人,都還無法放手。
雖然我們的文化傳統的確有這樣的傾向:
重親子關係而不重夫妻關係。
但為人父母必須要認清的一個事實是:
不管你多麼愛兒女,他們也終究要離開你,
去過他們自己的生活。
而一路來互相扶持的伴侶,
才是那個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作者:陳大惠(ID:cdh2080)
你的最愛是丈夫還是孩子?
親子重要還是夫妻重要?
聖經說:
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聯合, 二人成為一體。
愛與分離,是生命中兩個永恆的主題。
健康的家庭,充盈著愛,也懂得分離。
健康家庭的父母,深愛孩子,將他養大,
不是為了自己分享這一結果,
不是為了永遠與孩子粘在一起,
而是要將他推出家門,推到一個更寬廣的世界,
讓他去過獨立而自主的生活。
而他,則勢必會找一個伴侶,
也會有自己的孩子。
等他的孩子長大後,他也會向父母學習,
把他的孩子推向更寬廣的世界。
愛,就在這樣的循環中不斷地傳遞,
從我們的原生家庭傳遞到我們的新生家庭。
孩子,不該是你的最愛
家庭是傳遞愛的載體
從父母傳給孩子,再由孩子向下傳遞。
不過,家庭中居第一位的,
不應是親子關係,而是夫妻關係。
對此,國內知名的心理學家曾奇峰形容說,
夫妻關係是"家庭的定海神針",
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
如果夫妻關係是家庭核心,擁有第一發言權,
那麼這個家庭就會穩如磐石。
相反,如果親子關係
(包括公婆與丈夫、丈夫與孩子、妻子與孩子)
凌駕於夫妻關係之上,就會產生最常見的兩個問題:
1.糟糕的婆媳關係;
2.嚴重的戀子情結。
這兩點是相輔相成的。
其實,在新家庭中,
如果有一個糟糕的婆媳關係,
那麼一般可以推斷,
在婆婆以前的那個"新家庭"中,
也曾有一個糟糕的婆媳關係。
而那個糟糕的婆媳關係,
讓婆婆與其兒子建立了非常密切的關係。
對這個婆婆而言,兒子,而不是丈夫,
是她最親密的人,是她最割捨不下的人。
於是,當兒子要分離,去找一個愛人,
並建立一個自己的新家庭時,
作為婆婆,她會是多麼難過。
她會覺得,自己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所以,她會有意無意地
阻止兒子與媳婦建立最密切的關係。
而兒子,他以前就知道,
他是母親心目中最重要的人,
對於母親而言,他比爸爸還要重要。
以前,他為此而自得,現在,他要"回報"母親。
於是,他也不忍心
"背叛"母親而與妻子建立最親密的關係。
這是很多婆媳關係難以相處的心理秘密。
相反,如果婆婆心目中最重要的人
一直是丈夫而不是兒子,
那麼兒子的分離,就不是那麼難受。
相反,她會欣喜地看到,兒子找到了他最愛的人,
他可以擁有他的家庭、他的人生了。
這時,這個婆婆會祝福媳婦,
祝福媳婦和兒子
即將走上她和丈夫曾經走過的幸福之路。
溫馨提醒:
不健康的家庭關係模式
模式1.煩丈夫,愛兒子
模式2."沒"丈夫,愛兒子
模式3.太愚孝,輕妻子
勢必要分離的,不是最愛
要想營造一個健康的家庭系統,
必須將夫妻關係
置於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
不過,我們的文化傳統的確有這樣的傾向:
重親子關係而不重夫妻關係。
就彷佛是,夫妻關係只是完成傳宗接代的工具,
只是給長輩和晚輩服務的載體。
但是,不管你多麼敬愛父母,
你終究要離開他們,去過你自己的生活。
不管你多麼愛兒女,他們也終究要離開你,
去過他們自己的生活。
而配偶,才是那個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
並且,為了父母的健康,
我們不要太戀父母的某一方,
認為自己與他(她)的關係勝於他們的關係。
為了兒女的健康,我們也不要太戀他們,
認為自己愛他們勝於愛配偶。
因為,最愛的我們都必然是最難割捨。
所以,勢必要割捨的,不要讓它成為最愛。
當然,這並不是說,
我們要把最多的資源留給配偶。
相反,當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顧時,
我們必須要把更多的資源給他們。
但是,我們一定要懂得,
配偶才是真正陪伴我們一生的伴侶,
才是我們最重要的心理寄託。
如果是兒子,就要對自己說,
爸爸才是媽媽最愛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是女兒,就要對自己說,
媽媽才是爸爸最愛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是父親,就要對女兒說,
我愛你,但媽媽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
如果是母親,就要對兒子說,
我愛你,但爸爸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
這才是健康家庭之道。
(文章來源)
(圖片擷取自: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