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老一輩人常說:
「年輕時咬緊牙根買房,
以後薪資成長,
房貸負擔會越來越輕。」
這觀念還適用於現在的環境嗎?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在台北市必須不吃不喝
近 20 年才能購買一間房屋
購屋壓力指標之一的
「房價所得比」年年攀升。
根據《住展雜誌》統計,
台北市預售新成屋
2016 年的房價所得比為 19.1 倍,
意味台北市家庭必須
不吃不喝近 20 年才能購買一間房屋。
而購屋壓力的另一個指標
「貸款負擔率」
近 10 年來由 46 %大幅增加至 86 %,
意味家庭所得的 86 %
都必須用來繳交房貸。
房價漲太快
薪資所得卻零成長 ?
1974年以來,
台北市家庭可支配所得所得從
12.55 萬元成長 10 倍至 132.08 萬元,
但每坪房價由 2.49 萬元
成長 33 倍至 83.9 萬元,
所得增長的速度
遠遠追不上房價飆漲的速度。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以前,
台北市每年家庭所得平均成長10.3%,
風暴後至今20年間
平均每年成長僅0.5%,
薪資所得已陷入零成長的困境。
文章繼續 ↓ ↓
------------------------------------------------------
8 檔「高獲利成長股」清單
最新一期 Money錢 12 月號
全台便利超商、各大書局現正熱銷中
線上立刻搶購>>贈送599元理財寶抵用?
------------------------------------------------------
文章繼續 ↓ ↓
年輕世代房貸壓力更加重
老一輩的長者常說,
他們年輕時的購屋壓力也很大,
但還是咬緊牙根買房,
況且隨著工作升遷、薪水調漲後,
房貸壓力會逐年減輕,
剩餘的錢可用來養兒育女與侍奉雙親,
但這樣的經驗在目前的環境還適用嗎?
每月還款金額受到貸款本金、
貸款年限與利率的影響,
以下圖各世代的房貸負擔壓力
可發現兩個現象
1. 購屋當下繳房貸壓力高
首先是購屋當下的繳房貸壓力,
除 1985 年處於
下一波(1989年)房地產飆漲前,
繳款壓力較低外,
北市購屋第1年的
貸款負擔率普遍在 50 %以上,
2015 年甚至高達 91 %。
2. 購屋第 2 年起
房貸壓力還是一樣高
這部分受到利率與調薪的影響,
雖然利率 2002 年起大幅降低,
但 1998 年以來薪資接近零成長,
以至於繳款壓力
無法隨調薪而逐年降低。
例子
以 1975 年購屋為例,
第 1 年負擔率占家庭所得5成,
但隨著薪資調整到第 10 年,
負擔率已降低至家庭所得兩成,
騰出來的 3 成所得
可運用在子女與雙親的照顧上;
但 1995 年以後薪資零成長,
造成第 10 年負擔率與第 1 年相近,
貸款壓力成為不可承受之重。
買房前務必
謹慎評估自身能力
台北市購屋壓力 40 年來與日俱增,
上一代房貸越繳越輕鬆的購屋觀念,
在薪資零成長的環境下可能已不適用,
因此,
購屋前應謹慎評估自身
可負擔的能力範圍,
千萬別因房貸
而影響家庭的生活與夢想,
安居樂業才是購屋的真正意義。
【提醒:本文觀點僅供參考,投資人請自行判斷並謹慎評估風險。】
不論你是投資新手還是高手🔥
現在加入好友
獲得股市、財經最新消息
本文由 Money錢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