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老了成為子女負擔,只剩安養院嗎...3 個退休去處一次看,讓你老年生活也精采!

Money錢

Money錢

  • 2018-01-09 15:11
  • 更新:2022-04-26 16:14

不想老了成為子女負擔,只剩安養院嗎...3 個退休去處一次看,讓你老年生活也精采!

 

【我們想讓你知道】

許多人對養老院都有一個就是在「等死」的刻板印象,但在政府和民間機構的推動下,養老院早已煥然一新,不僅能讓你住的安全,還有專業人士照料你的起居!倘若還是不想住養老院,也可以參考其他選擇...

 

文 / Money錢

 

誰都不想老了以後像個「人球」,四處看子女、親戚臉色過日。檢視自身條件,包括名下是否有房、兒女孝不孝順或有無能力、自己存下多少退休金,提早斟酌適合自己的終老方案,讓老後生活有品質又有尊嚴。另外,要提醒想盡孝的兒女,不要單方面安排,要求長輩一定要住哪裡,這樣長輩反而會怎麼住都不舒服。以下歸納出 3 種老有所終方案供參考。

 3 種老有所終方案

1. 自宅在地老化 改建後下一代也能住

未來隨著長照配套推動,「在地老化」是趨勢之一,於外有政府施力,於內當然也要家人支持,尤其不能讓住家潛藏危險因子。適合高齡者的居住空間,首先地面要平坦、沒有段差;其次,室內行走的走道和房門,寬度都要超過 80 公分,以方便輪椅通過。

扶手是不可或缺的設計:但如果處處安裝扶手,會讓住家彷彿醫療空間,花點心思將扶手融入住宅設計裡,既實用又美觀。此外,考慮到長者可能稍不慎就跌倒,軟建材會優於硬建材,例如木地板就是比大理石地板更好的選擇。浴室通常是家中最危險的地方,磁磚最好換成止滑磁磚;而使用浴缸的跨越動作很容易釀成意外,可以改用無障礙可摺疊式座椅協助長者沐浴。上述這些硬體設計,都有助實踐在地老化,若是家中現有硬體不符合,改建是一種方法。以台灣松下營造提供住宅改建的服務為例,從溝通、設計到施做,每坪收費約 8∼16 萬元。站在社會經濟學的角度,房子是社會資產,改建後下一代能繼續使用,很適合有房、有兒孫的家庭。

 

2. 老人機構 依健康、喜好及經濟選擇

一般人過去對養老院有「住進去就是等死」的刻板印象,如今在政府和民間業者努力下,北中南都可見到生氣蓬勃的銀髮住宅和安養機構。健康高齡者可以選擇的養老去處,包括養生村、銀髮住宅、安養中心及老人公寓等。

身體健康、能自理生活:是目前國內養老機構在篩選入住者時的首要原則;其次是年齡及資格條件。至於入住費用,因各家提供的服務有異,價格有高有低,端視入住者的需求和經濟財力來選擇。例如新北市淡水的潤福銀髮專用住宅,採押租金制度申請入住,入住者須先準備一筆至少 650 萬元的押租金。台北市 4 家老人公寓入住單人房每月房租約在 13,000 元至 22,000 元不等,伙食費每人每月另計 3,600 元至 4,200 元之間。

轉往養護區心態須調整:一旦健康狀況不佳,需要專人照料生活起居,就屬於養護階段。不過,養護的居住型態會與安養不同,因為安養通常是提供「房間」供長者入住,養護機構則多半是提供「床位」,也就是說,健康時是長者(或與配偶)住一間,萬一長期臥床,就必須和他人共住一間。有些長者入住併設型機構,健康時住在安養區,健康不佳時卻不願意轉往養護區,這時長者的心態就必須調整;也有案例是由家人接回家中養護,或是入住提供單人房養護的機構,但在看護人力及費用上,就要有多花錢的準備。要提醒的是,照顧者要多留意環境和照護方式的改變,是否會加速長者身體機能退化。

3. 分享經濟 相揪共居養老也可行

分享經濟是近年被熱烈討論的模式,北歐早在 1970 年代,就發展出「共生互助住宅」(Collective House)。共生互助住宅的住戶除了擁有獨立的居住空間(含獨立廁所、浴室),還具備生活起居室、廚房等共同使用的空間,幾個家庭可以集合住在一起,共同飲食並分擔家務,在保有隱私之下,彼此尊重、相互扶持。

揪友打造退休宅:數年前,知名作家、環保志工李偉文就開始實踐「揪友打造退休宅」的夢想,12 個家庭共同發起,在台南市的巷弄裡買下一塊 80 多坪的土地,規畫要蓋每層 3 戶、共計 12 戶的退休宅,除了有完善的公共空間,各戶室內空間 18∼20 坪,且戶戶不共牆。李偉文估算過,包含土地成本在內,每戶約只需要 400∼500 萬元就可以蓋起來,一般上班族也有能力辦得到。另一種共居作法, 是找幾個好朋友,租下一層空間一起共居,必要的話另外請人打掃、煮飯及提供照護服務。好朋友一起分擔房租、生活大小開銷,也比入住機構便宜些。法國電影《六人行不行?!》描述的就是 5 位老友決議住在一起,他們僱用了一名正在寫高齡者生活論文的大學生,協助日常起居,幽默點出老人共居將成為趨勢,這樣的共居生活,也是越來越多人嚮往的老有所終方案。老後住哪不是重點,生活型態才重要!

 

本文由 Money錢 授權轉載

(圖:shutterstock,僅示意 / 責任編輯:YuTing;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

Money錢

Money錢

Money錢雜誌,是台灣理財‧投資‧股票‧基金‧退休‧保險規劃學習網。www.moneynet.com.tw/

Money錢雜誌,是台灣理財‧投資‧股票‧基金‧退休‧保險規劃學習網。www.moneynet.com.tw/